科技
明代,泾阳县人王徵编译的《新制诸器图说》、《远西奇器图说录最》、《西书译释》等科技著作问世,对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影响颇深。
清以后,科技相对落后。
民国时,科技仅限于农业领域。
建国后,科技事业稳步发展。50~60年代,设立科技机构。70年代,科技人才有所增加,科技水平逐渐提高,但全民科技意识尚差,科技推广仍受束缚。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全民科技意识日益增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显著,科技应用广泛。1989年,全县有科技人员5515人,其中高级职称91人,中级789人,初级4262人。成科研项目18项,通过省、市技术鉴定7项,获得专利6项。[16]
2010年,申报国家科技部1个项目,省级科技项目3个,市级科技项目6个。被列入国家及省市项目项目8个,共获得项目资金20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资金50万元,省级150万元,市级9万元。安排县级科技三项费用资金55万元,科技培训资金30万元,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8.9万多人次。[9]
卫生
泾阳县卫生
泾阳县素有“医林故邑”之称。唐时,城南有“养疾院”。明时,西医传入,城西北设“医学”。清时,“大寺狗皮膏药”名噪关中。民国26年(1937),创立卫生院、中医研究社,因培养诸多岐黄高手,受到南京国医馆暨于右任先生嘉奖。但全县卫生事业总体发展缓慢,黑热病、猩红热、麻疹、乙型脑炎、痢疾等疾病流行,尤以黑热病、甲状腺肿等地方病为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解放前夕,全县有中(西)医诊所、药铺(房)113处,从业人员约300人。
建国后,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49~1956年,县、区、乡相继设立医疗单位28个,村普遍建起医疗保健室(产院),县、区、乡、村四级医疗预防网络形成。1989年,有县级医疗单位5个,地段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级医疗站279个,其中集体办30个,乡医联办56个,个体办118个,其他15个。[17]
2010年,泾阳县共有医院、卫生院21个,病床1319张。卫生技术人员1529人,其中医生532人。[9]
2011年,泾阳县有16家基层卫生院、270家标准化村卫生室现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已全部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16家基层卫生院全部建立卫生信息网络直报平台。农村育龄妇女叶酸补服率达到90%以上,1687名农村孕产妇享受孕免项目,累计补助资金140余万元;全面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活动。[18]
2012年,泾阳县新建村卫生室31家,投入使用8家,主体完工23家。全县3家县级公立医院、16所乡镇卫生院、27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三统一”药品配备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七苗全程合格接种率达99%以上。累计建立居民健康纸质档案46.3万份,建档率89%,培训农村卫生人员1184人。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为4.86‰,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90%以上,3429人享受孕免项目,补助金额309万元。[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