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朝,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东瓯地设回浦县。此为永嘉设县之始。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贤宰乡,即今瓯北镇内。当年的永宁县,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整个温州地区。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析临海郡南部地永宁、安固、松阳、横阳四县置永嘉郡,永宁县改属永嘉郡,“永嘉”作为郡名自此始。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下郡制,以州统县,改永宁县为永嘉县,撤安固、横阳、乐成三县入永嘉,县治在今温州市鹿城区,县沿郡名,此为永嘉县名之始。到了唐朝,永嘉县、永宁县、永嘉郡,时有变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析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州治设永嘉县城区,隶江南道都督府,“温州”得名自此始。自从唐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析永嘉东部地置乐成县(今乐清市)后,永嘉辖境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诸多朝代,没有什么变化。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县二级制,永嘉县直属浙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归温州专员公署、温州地区行政公署、温州市人民政府管辖。
永嘉之名据《说文解字》释,“永”是指“水流长”,“嘉”是“美”的意思。因此,按照字义,永嘉是取“水长而美”之意。“水”——县境内有瓯江和楠溪江,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河,全长388公里,可以说得上一个“长”了;“美”——县境内楠溪江的风光,称得上东南沿海第一胜景,当然是美之又美了。
值得一提的是,永嘉之名,还与西晋皇帝的年号相同。公元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从此,“永嘉”两字也就与皇朝挂上了钩,中国历史上也就有了两个冠以“永嘉”之名的事件:一个是“永嘉之乱”,一个是“永嘉南渡”。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西晋怀帝之事。“永嘉南渡”又称衣冠南渡,是指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央朝廷受到威胁,于晋建武年间(公元317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迁都建康(今南京)。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不知当年东晋皇帝设永嘉郡,或者隋文帝改永宁县为永嘉县,是否都想到了“永嘉”曾是西晋皇帝的“年号”?无论如何,有意也好,无意也好,“永嘉”这个名字,从一出现在历史上,就带有了一点帝王之气。
与1400多年的建县史相得益彰的,永嘉还有一批千年古镇古村。尽管上世纪五十年代行政区划调整时,调整出去了一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但如今永嘉依然有不少千年古镇古村。
枫林古镇地处楠溪江故道水滨,群山环抱,曲水西流,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从事农耕制陶活动,是永嘉学派发祥地之一。自晋室南渡以来,向为世家大族择地安居的桃花源,出过状元和众多的进士,以及一批历史名人。初唐时,形成了繁华的浦亭街,进而形成人口集聚的村落,并形成发达的制陶业,渐成为商贾货运的集散地,楠溪江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北宋徽宗宣和(公元1119—1125年)年间,枫林已有城墙,一城三堡,位于狮溪两岸,鼎足而立,互为犄角。城墙由蛮石垒砌,基宽2米,高3米,周长约4公里,设陆路城门14座,水门1座。南岸主城东题“紫来门”,南题“莱薰门”,西题“冷泉门”,北题“太平门”。古城内如今保存着数量可观且完好的明清及民国古建筑,以古街、古桥、古亭、古民居、古城墙、古牌坊著称,有千年古刹、状元坟、圣旨门牌坊、御史祠等名胜古迹。古建筑风格和造型沿袭着宋朝遗风,占现有民居建筑总面积的一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