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不息的跋涉者。——题记 2003年7月,29岁的王飞从学校毕业后就被招聘到了利民煤焦公司。在这里,他经历了焦化厂从无到有、从调试到生产、到不断扩大的辉煌发展历程。他自己也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上班头一天,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送别他时,对他说:“要想当一名好工人,不但要能吃苦、肯付出,还要有一身好本领。你到工厂后就要把厂子当成自己的家,才会上心,才会有出息……”
王飞到现在还始终牢记着父亲的教诲。
上班后,王飞踏实肯学的态度,受到了车间师傅们的好评,他们都很看好这个小伙子,都愿意把技术传授给他。
学徒时,他常常跟在师傅身后,认真观察师傅操作的每个动作和要求,用心思考、用心记,想不明白就随时请教,主动要求上手操作,让师傅在旁边指点。通过上手实践,王飞进步很快,在学徒时就掌握了一般的电气维修知识。
王飞一方面向师傅请教,一方面自费买来涉及焦化方面的技术书籍为自己充电。天道酬勤,他很快掌握了焦化厂各个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懂得了设备运行异常后怎样去判断和处理故障。两年后,他成为炼焦车间的一名班长。
班里有个叫刘波的青年,工作责任心不强,常常喝酒影响工作。王飞把他当做兄弟来对待,关心他,与他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王飞从企业的发展、安全事故的发生,讲到家庭,讲到了父母的培养……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像雨露滋润着刘波的心田,感动了刘波,转变了刘波。从此后,刘波戒了酒,工作积极肯干,处处走在前。
2010年,王飞调到焦化厂化产车间任班长。化产车间以系统多、工艺复杂、安全风险防控难著称。一天,王飞在车间进行日常巡回检查,看到循环水岗位工王建华悠闲地抽着烟。王飞拿出手机拍下他抽烟的样子,王建华嘟囔:“怎么,厂区不让抽,有水的地方还不能抽了?”王飞严肃地说:“有水的地方也不可能避免化产产品生产中的高温易爆状况,因为一支烟发生爆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后,他在班组安全管理中,除了组织职工对本安体系学习外,还带领班组职工学习安全防范“三到位”制度,让全班职工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在生产过程中,王飞还进行大胆革新。他发现硫胺在生产中产量小,硫的回收率偏低。为了提高硫胺产量,王飞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加大硫酸母液的循环量后,能够使硫酸母液在硫胺生产中充分融合,发生反应,有效地提高焦化中硫的回收率。这项技术革新,解决了硫胺产量不高的难题。他还将之前使用的纯碱湿法脱硫改为氨气脱硫,有效降低了纯碱用量,使氨气得到重复利用,节约了纯碱的消耗。
为了严格控制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目标,王飞在班组管理上,通过加强“四个控制”,规范了领、发、用、收四个材料使用环节,做到材料领用班组长现场确认;材料使用做到“能用旧的不领新的、能用配件的不领总成”;材料交接,做到“交旧领新制”,有效地加强了对废旧物品损耗的控制。
在节能降耗中,王飞不仅抱住了损耗这颗“大西瓜”,还捡上了螺丝钉这类的小“芝麻”。他们将损坏的阀门、手轮修复后继续使用,将无法修复的阀门拆卸后作为备件,作业现场捡到的旧螺丝泡在洗油里,以备下次使用……上半年,王飞所带班组通过修旧利废节约生产成本3.8万元。
由于王飞工作业绩突出,今年他被乌海能源公司评为“十大杰出青年” ,并且荣获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
面对荣誉,王飞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把班组当做自己的家来经营,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每一位职工,为企业和谐发展添砖加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