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我的母亲河

家乡区县: 浙江省黄岩区

她自西向东而来,源自西端大寺尖,贯穿黄岩中西部和北部,至三江口与灵江汇合为椒江,主干河全长80余公里。   龙尾在西部峰峦叠翠中,龙头伸向浩瀚东海。   “为有源头活水来”。上游的大横溪,至圣堂与黄溪会合称黄岩溪,经宁溪与半岭溪会合称永宁溪。   发源于百步峻的杨岙溪从东北方面注入,发源于里岙的柔极溪从西北方向注入,发源于大寺基的永宁溪从西方注入,发源于乐清交界的胡山岗的小坑溪从南方注入,发源于三桧山的日溪从西南方向注入,发源于上堂山的上垟溪从西南方向注入,万涓成流,滔滔不绝,众溪汇入长潭湖,为迄今浙江省最大的灌溉水库。   “饮水思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众靠一担一车、一锤一钎,凭着自己的双手,投入855万工日,付出巨大的劳动,更有3万库区移民,牺牲小我,移居他乡,随着1960年2月大坝合龙,千年乌岩古镇开始沉没库底,从此从黄岩版图上消失,水库涌出一泓泓清泉,惠泽台州市区及周边村镇……   出长潭水库,向东北流1.5公里至潮济。上世纪60年代前,这里是东西部地区水陆交通中转,物资交流的贸易中心。江面上桅帆片片,穿梭往来。咸水变淡,河道变窄,部成淤积。“沧海桑田”,至今向人们诉说着变迁的历史。   自潮济起转向东北流,到头陀直下焦坑,从民国至今,前后取直7个弯,缩短水程5853米。东流经松岩山脚下,呈“之”字形的江流,此段称之为“澄江”。“九曲澄江如练,夹岸橘林似锦”,两岸万亩橘园,一片绿海。若不是近年新建的水闸大坝,遥想二十年前,每当秋汛,台风肆虐,咸潮倒灌,泄洪不及,顿成一片汪洋。橘树或被刮倒一大片,或被淹没,仅露一丛摇曳的枝头。正当橘农唉叹歉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今,平原沃土,再也不受洪水之困……   向东南拐3个大弯,在新前牟村取直向,继续东北流至塔水桥,纳龚屿浦水后转向东南流进入黄岩城区,当中支流最大者为西江,源自太湖山,西江又与南官河、东官河等汇合,水网与阡陌交错……   江道穿城而过,自西南向北流出西江闸入永宁江,右侧是连绵数公里长的永宁公园,被称为黄岩的“小外滩”。江水流经黄岩大桥下,1955年前为浮桥,1955年7月1日建成钢筋泥凝土大桥,104国道从此桥通过,从此“天堑变通途”。   过黄岩大桥,在王西村折北转南,为永宁江下游天然弯道,过埭西后经仙浦、江口、老道头到达终点三江口。这里是内河通往外江、外海的交通枢纽,而今一座雄伟的大型挡潮闸耸立在永宁江出口处。   “万涓成流奔大海”,能不忆“母亲”?   我们的母亲河——永宁江,孕育了一代代儿女,正如北大教授张友仁在《永宁江文化史话》一书序言所说:“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永宁江的两岸繁衍生息。从唐朝起柑橘已成贡品,宋朝“黄岩熟、台州足”,更兼渔盐之利,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早已成为闻名的富庶之县……”   对于这位养育我们的母亲河——永宁江来说,我们再次寻访她,除了永存感恩之情外,还寻找“母亲”在岁月中的变迁,以呼唤子孙们倍加爱护。
暖 调、(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