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丰县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
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
对徐州丰县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
一为战乱,一为水患。公元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
此水患成为对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至清咸丰五年的
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甚至大水数年不退。仅以清康
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
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
16次。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
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
,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
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
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
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
永乐十三年,户部在徐州丰县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
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当时的徐州乃至丰县舟车塞道,
贸易兴旺。
后水浸徐州丰县黄河两度决口,
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迁至南山,后来南山遂有“户部山”之名。
为避
黄河水患,
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
中等富户
也争相效仿从。
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
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
密布,民居鳞次栉比。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
民居建筑群。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
山”的说法。小时候,行走在户部山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高大的围
墙、青房黑瓦、对开的带着匾额的门、
还有十分古老的锁,仿佛置身
于某个古代的时光,通体都是古典的气息。
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
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
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
等独特的建筑方式。
所谓
“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
内层为土坯,
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
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使房间内冬暖夏
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
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
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
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
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
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
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
个创造。
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涛的府邸崔家大院,清
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
有号称户部山八人家的郑家大院、
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
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
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
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
600间。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修悠长的街巷,那便是崔家巷,整
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
清道光年间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中进士,
人翰林院,
被钦点为庶吉士。
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
安徽怀庆知府等职。
现存的崔家大院依山而筑、
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
旧居上扩建的,
分上院和下院,
居高者为上院。
建筑中的砖雕、木雕、
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历经崔氏
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形成东西
长约112米。南北宽约
44米,占地约4928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
丰县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