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坝镇简介

家乡区县: 四川省大竹县

庙坝镇位于川东华蓥山脉的四方山东麓,是达州市的南大门。庙坝镇始建于清朝道光元年,场镇先后建有八座寺庙,因庙多且处于平坝而得名,是达州市南部的历史、文化、经济、交通重镇。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试点小城镇”。
全镇辐员面积71.0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95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1586人,有耕地1266.73亩。场镇位于大竹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3公里、达州市95公里、重庆市120公里,210国道线和达渝高速公路由南向北贯穿全境,达渝高速公路设有庙坝进出口。国道、县道、村道相互交汇,道路网络健全。境内由西向东由浅丘逐渐向平坝过渡,是一典型的农业大镇。煤、石、气等资源得天独厚,全镇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已建各类采矿、加工、生产型企业151家,其中产值超千万利税超百万的企业有大枫树矿业、大枫树丝业、红星煤矿等5家,产值超百万利税超十万的企业有世兴砖厂等10家,民营企业年创税600万元。小城镇建设建成区域达1.58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8000余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达3300万元,建成水泥路7.6公里,建有各类专业市场4个,公厕、下水道、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完备,栽植了绿化树,安装了高规格的路灯286盏,实现了场镇“五化”(亮化、绿化、硬化、净化、美化)。场镇功能完备、管理有序、商贸流通,是大竹县西南部经济、文化、信息、商贸中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有辐射周边三县市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两个。按照“公司 基地 职工”的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农户,围绕企业建基地,培育支柱产业6个,建立蚕桑基地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250亩,优质粮油基地7000亩,苎麻基地2000亩,优质水果基地2000亩,培育各类年纯收入上万元的种养殖业大户500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镇实现GDP25981万元,人均GDP8203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3元。工业经济提质增量。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996万元,利润1108万元,税金998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2.9%,36.5%,30.5%,比2002年增长110%,115%,118%。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389万元,比2002年增长144%。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299吨以上。项目投资高位增长。五年来累计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项目11个,到位资金1200万元。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6万元,争取项目4个,分别是白槽荒山开发,白槽扶贫新村建设,老场新农村建设,庙坝中心车站建设,共投入项目资金390万元。财政收支平衡。2006年我镇完成财政收入864万元,国税500万元,地税362万元,其他收入2万元,比上年625万元增加了239万元,增长38.2%。农村发展稳步推进。一是结构调整加快。大力发展畜禽养殖,新建各类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6处,规模养殖户近150余户。种植取得突破。以庙坝丝业公司为依托,全镇新发展蚕桑800亩,实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全力打造“全县蚕桑产业示范镇”。林果、苗木、水产、蔬菜、竹业、苎麻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雅园花草苗木基地扩大到100亩,长乐村种植西瓜200亩,寨峰村种植弥猴桃300亩,老场村培育林木基地80亩,白槽荒草地开发390亩。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认真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村组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大了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五年来,全镇共整修村组道路180公里,新修碎石路35公里,新修水泥路13.5公里。整治了塘、库、堰病害工程,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本着“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强力推进老场和长乐村新农村建设。已启动建设3个组,354户,1218人,71户改厨、改厕、改圈完毕,院坝硬化16块,建沼气池30口,修建机耕道3500米,院落间便民路建设2500米,房屋美化5693米,新贴瓷砖4043平方米,三墙美化10722平方米,砌花台476米,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46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及社会捐助119万元,群众自筹331万元。

郭妞(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