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日前发布《2014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调查覆盖33个城市123所高校。调查显示:父母亲友的资助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女生的花销整体上高于男生;饮食占据大学生每月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大学生们用于学习培训费用的支出仅占生活费的5.7%,且都偏爱于网络购物,这也同时体现了当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3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这也就很好地切合了以上的调查结果。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8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消费行为本身具有社会性。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正在行成中,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潜在在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这一群体尚处在学生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工作,调查结果也显示大部分经济来源是父母,都是无偿获得的。一旦他们走出校园,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不能满足消费习惯时,便会增加其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违背社会道德的规范,甚至犯罪。因此,在高校中看展消费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消费道德内容应当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计划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攀比、从众等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不健康、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不道德、违法的“灰色”、“黑色”和“黄色”消费行为;强调绿色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