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道韵楼

家乡区县: 潮州市饶平县

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主村。,建于明末清初,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八角形土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正中门楼,上书有“道韵楼”3个大字,这是邑人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命笔。道韵楼俗称大楼,呈八角形,座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楼屋一色瓦顶,固桶用竹钉不用铁钉,至今没有一梁或一棉被蛀坏。墙基在地面上仅垫两层青砖,墙体为黄土夯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其黄土的粘性和耐久性远胜于今天的水泥。楼有大门和旁门两通道,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8列,即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留出8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8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共构成了八卦图的布局。道韵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外观为正八角形古堡式楼寨。外墙每边41米,围328米,墙厚1.6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有72套三进堂屋,每套通进深29米,前二进为平房,后进为三层楼房,通高11.5米。寨内有饮水井30口。楼寨建筑形式特殊,历史悠久,保存尚好,仍作民居。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所有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道韵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外观为正八角形古堡式楼寨。外墙每边41米,围328米,墙厚1.6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有72套三进堂屋,每套通进深29米,前二进为平房,后进为三层楼房,通高11.5米。寨内有饮水井30口。楼寨建筑形式特殊,历史悠久,保存尚好,仍作民居。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所有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楼内房屋分为3进,共深28米,前、中进为平房,中进后各留出一天井,屋虽深而光线充足。后进为3层高楼,全楼有正房56间,另有角房16间。楼中心是卵石铺边内为黄土的广场,靠南有一北向厅堂,堂前两侧有公用井两口,另有30口井设于正房与正房间的界墙之下,每房各得其半而皆可吸水。楼周设有枪眼、炮眼外,楼门顶还特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全楼具有防兵乱、防乡斗、防火灾、防寒暑、防地震的八防作用。道韵楼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多以正方形或矩形为平面布局的客家围屋,它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道韵楼最奇的是它的楼体为八卦布局:楼埕为太极,埕左右两公用水井象征“两仪”(俗称“阴阳鱼”);八面三进围屋像爻画;埕和屋内的明沟暗涵寓阴阳之合。其他结构多以“八”为倍数,如天窗16个、水井32眼、房72间、梯112架等。道韵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相当美观,一是有着总体庞大规整之美,二是结构对称美,三是一环楼廊划一之美,另外是它雕梁画栋之美:有壁书壁画、灰雕泥塑、卵石图案及书法家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所题门额。特别是整座楼里,三环围楼房、平房、天井、厅、堂的统一有序和通风、采光、收水以及栽花莳草等,共同构成了居住的环境美

林晓新(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