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阳区第一中学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汕头市潮阳一中,全日制高级中学,汕头市重点中学,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 。前身为1819年创办的东山书院,创校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历尽沧桑,几经迁徙,几易校名,为潮汕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1994年通过省一级学校等级评估,2007年10月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成为广东省和汕头市第一批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

 

  一中前身为清朝中期东山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县唐文藻修缮韩祠,改为童生就读之所,称东山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聘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家、诗人丘逢甲为东山书院山长。丘主持书院二年,大力推行新学,教育救国,他彻底打破旧式书院只注重经学的模式,全面引进西学,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全面发展,学风为之一新,此为潮阳新学之肇端。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山书院改办为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实行新学制。

民国四年(1915年),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改办为潮阳县立中学,亦称东山中学。改办为中学制之首任校长萧凤翥,为潮阳著名教育家。

  民国十九年(1930年),潮阳县立中学(东山中学)改办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民国廿四年(1935年),改称为潮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三十年(1941年),校舍先后遭日机轰炸及日军拆毁,满目疮痍,只得暂时停办。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简易师范与城内之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原五都中学)合并为潮阳县立联合中学,因县城为日军所占,校址设于贵屿壬屿乡,设初中部及师范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县城,在城隍庙、司马祠和世魁林氏祠上课。翌年改称潮阳县立第一中学。

  清末及民国时期,祖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中也经磨历劫,几经沧桑。在此艰危困厄之中,潮阳人民不忘兴学育才;一中师生满怀爱国热忱,前赴后继,探索兴学救国之路,投身于民主革命和反军阀、抗侵略的伟大斗争。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众多热血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10月,潮阳县境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一中。1950年,潮阳县立第一中学改称潮阳县第一中学。1952年,县人民政府将原于陈氏祠陈坚夫先生创办之私立文光中学并入一中。新中国的成立赋予潮阳一中新的生机。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在学校旧址大规模兴建新校舍。同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一中定为县重点中学。1955年,总校迁进东山新校舍。1956年下半年起,一中停招初中生,改称潮阳高级中学。从1950年至1966年十七年间,一中在中共潮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呈现一派兴旺气象。教育界知名人士先后担任本校正副校长,一批教学经验丰富之教师云集一中,智星汇聚,群贤毕集!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学生勤奋学习,求真务实,遂逐步形成“严、勤、细、实”之优良校风,校绩卓著。

  文革期间,一中改名为潮阳五·七中学。

  1978年,一中恢复了原来潮阳县第一中学校名,恢复为县重点中学,并被定为汕头地区重点中学之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一中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校上下,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教师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学生勤奋上进,刻苦拼搏,办学成绩卓著,拥有一批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历年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11631人考上各级各类高等学院。1993年,潮阳撤县设市,一中随之更名为潮阳市第一中学。1994年潮阳一中顺利通过评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并于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近几年学校均被评为省、汕头市、潮阳区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屡获嘉奖。全国人大委员长王光英、省委书记任仲夷、副省长王屏山、许德立及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先后来校视察,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2002年,汕头行政区域调整,潮阳归属汕头市区,2004年一中更名为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简称潮阳一中。现任校长胡展航。

 

ZZXD(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