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位于潮阳的西北铜盂镇,距离潮阳市区25公里。灵山寺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可以说它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仅次于潮州开元寺。但灵山寺又有它的特点,这里面对明湖,岗阜环抱,松篁耸翠,鸟语泉鸣,环境清幽,向有“九龙八首,狮象对峙”之誉。这是开元寺所没有的。灵山寺所以出名,在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由于大颠和尚与韩愈不同寻常的关系,而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灵山寺是惠能大师嫡传第三代弟子——大颠禅师开创于唐贞元七年(791年),由当地巨富朝请大夫洪圭(名大丁)舍地捐资,助成善举。大颠比此寺为西天的灵鹫岭,故命名“灵山”。
大颠(732一824年),俗姓陈(一说姓杨),讳宝通,祖籍河南颖川。唐开元末出生於潮阳,大历中与药山惟俨同登潮阳西山(今称西岩),礼惠照禅师剃度出家。不久同赴南岳参拜石头希迁禅师,大悟心地。唐贞元五年(789年)归潮阳,率门人善觉、玄应、智高等於邑之东山开辟白牛岩,登山求法者越来越多,遂於邑西五十里之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传法者千馀人,门徒遍布闽粤。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与大颤过从甚密,他在给孟简的信中说:“朝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可与语者,故自山招至州郭,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礙,以为难得,因与来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乃人之情。”大颠和尚特於韩愈留衣处建亭以志其诚。 大颠一生著述颇丰,有《般若波罹密多心经释义》及《金刚经释义》,曾自写《金刚经》一千五百卷,《法华经》和《维摩经》各三十部,藏之寺中。但诸经已亡佚,惟《殷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有日本续藏经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名署大颠。
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圆寂,墓塔建在寺左。据明林大春《隆庆潮阳县志》载:“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瘞之,号瘞舌冢。宋至道中(995-997年),乡人又发现之,惟古镜一圆而已。乃叠石藏之如故......”後人遂称大颠祖师塔为“’舌镜塔”。
舌镜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径1.8米,由78块有一定规格的花岗石砌成。塔基有龙、麟、狮、熊及奇花异卉浮雕图案,古朴典雅,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自唐宋以来,历代帝王及官绅黎庶均对古刹加以保护葺修;四海缁素,多来朝礼参学;南北词人骚客,时会於此,呤诗泼墨,积澱为潮汕历史文化之奇葩,使古潮州有“海滨邹鲁”之誉。
据有关地方志记载唐长庆二年(822年),穆宗赐额“护国禅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敕赐新译藏经一部;住持觉然法师重修古寺;宋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敕赐“开善禅院”;宋景祐元年(1034年),潮邑进士许申撰《敕赐灵山开善禅院之记》,述寺胜概,碑刻尚存;宋高宗钦准潮邑名贤王大宝改灵山为“祝圣万寿山”之请;元泰定三年(1326年),寺重修,铸巨钟一口,铭文曰:“灵山之巅,有阁崔巍。明月澄波,海鲸惊雷”。明代巨钟移悬於潮州郡谯楼。明洪武二年(1369年),住持僧空山修重本寺;明正统、景泰、成化年间(1436-1487年),乡人助住持僧德辉修寺;明正德末,寺废;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徐一唯建佛堂一座;明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杨灼续复修,後又废;清康熙辛巳至丙戌年间(1701-1706年),潮阳县令彭象升延请高僧信如主持重兴古刹,复建为三厅六院九天井的格局,留存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