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说之祁县八景(一)

家乡区县: 山西省祁县

十一特别文献:祁县的古代八景及其传说 说起祁县,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乔家大院、晋商老街、渠家大院等晋商文化遗址,但是这些在古代是不作为旅游项目。今天我们一起感悟在历史上祁县的最美丽的风景,其中“祁县八景”当时人们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乱的摧残,古八景只留下遗址和美丽的传说故事。

一、麓台龙洞
距祁县城东南二十五公里的来远镇石佛窑村垴,有一座山叫六台山,也称蒙山。它是本县的主山。山顶平斜如台,山中有天然生成的洞穴。洞中有洞,深不可测。山上有原始森林。苍松翠柏,杨柳蔽日,古槐缠绕,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相传,东汉末年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受王允之牵连,被董卓的余党追杀来到此山中。正在急逃之中,忽然看见一只白鹿带箭飞跑,于是他在后边紧跟。只见那只白鹿,突然进入一洞中。王凌随之也进入山洞中,却不见白鹿的影子。这时,他感到一路逃遁身体疲累。便坐下来休息。那知,坐着坐着就坐化了,变成一尊石像。
东汉皇帝知此事后,传下圣旨,封他为“润济候”让他管起了行云布雨之事。从此,王凌就变成管理“下雨”的神仙了。当时的县衙,下令在此盖起一座庙宇。庙内塑有王凌和龙王爷的两尊神像。因是白鹿引路,山中且森林茂密。又地处山麓之中,就在白鹿的“鹿”字上加了个“林”字,起名“麓台庙”。故王凌就被当地群众称为“麓台爷”。日日上香,月月上供,山也由此改名叫“麓台山”。且因麓台爷与龙王爷共塑一庙中。所以,此洞也叫作“麓台龙洞”。当地群众每逢大旱之年,便组织声势浩大的队伍进行祈雨活动,表明了百姓对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这仅仅是传说罢了。
如今麓台山依旧神秘,由于没开发,很多慕名的人徒步访龙洞。
二、古县龙槐(故县龙槐)
古时候,在祁县境内,距县城七公里处的古县镇,有一棵祁奚大夫亲手栽的大槐树。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形态臃肿,卷曲如龙盘升。远看如巨龙从天而降,近瞧似龙腾空而起。树旁盖一祠堂叫“奚神庙”。
祁奚大夫,为人耿直,襟怀坦白,品德高尚。他举贤任能“外不避仇,内不避亲”的精神,被后人千古传颂,古槐长成龙形,“龙”为天子。是它随人民群众之心愿,望祁奚大夫去世之后成神。变成龙王爷,行云布雨。仍为民众做好事的化身。
如今奚神庙已不在,但祁奚的精神是祁县人世代相传。

三、隆州夜月(龙舟夜月)
相传,古时候,距祁县城东南方向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叫隆州(今峪口乡北团柏村),有山、有水,山高水碧,树木参天。奇花异草,景色秀丽,各样鲜果争红斗艳,十分宜人。月亮在这里也改变了它应有的升、落规律。不是上半月早升早落就是下半月迟升迟落。从黄昏后到黎明前,整夜银盘似的悬挂中天,照耀着龙州大地。据说,这是因为,月亮在天空行之时,月中玉兔和嫦娥观见龙州之地如此秀丽壮观,耐不住寂寞,偷偷投奔龙州而来,潜入水中嬉戏、玩耍。留恋忘返。因之,龙州此时天上行宫、地上水中,月亮相映生辉,特别明亮,这一景观,别处是看不到的。故称“隆州夜月”。
现在这里没有水只剩下山和这个美丽的传说。
四、双井古柏(一柏二井)
距祁县城西二点五公里处的白圭村南,有一棵高大挺拔、树冠呈团圆形的大柏树。树旁南北有两眼水井,相距仅十几步远。有人往一眼水井中扔下一片树叶,树叶可漂到另一眼水井中。可见两眼井是同洞同源。可是从南面井中打起来的是甜水。而从北面井中打起来的却是咸水。相传这是因为:龙王爷当年将其两个闺女嫁与本村一家财主家两同胞兄弟。公婆死后,各分得一半产业。姐姐嫁的长兄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游荡无羁。不到两年,家产变尽。从此,姐姐跟着他过着穷困潦倒的乞讨日子;而妹妹嫁得弟弟,脑子灵活,生财有道。从小学得父亲经商之道,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过的甜甜蜜蜜。
龙王见状思忖:为什么一母同胞,却是两样秉性?故造此井。以警示后人:同洞同脉,亦能有甜、有咸不同的水味。

五、帻山晚照
在祁县城东南方向三十公里有座下帻山。这里明代还有原始森林。青山叠峦,绿树成荫。每到日落西山之时,在别的地方早已看不到太阳的时候,而帻山顶山仍能看到一颗火红的大圆球似的夕阳。晚霞四射,染红了整座帻山,十几分钟,才能渐渐落下西山。
这个“夕阳帻山”的奇观,据传,是因为:古时候,这山里居住着两位九十多岁老年夫妇。他们一生在这里生衍养息,恩爱如初。到了老年,体力衰竭,再无力耕种、纺织。全靠儿子养活。而两位老人到一个儿子聚在一起研究决定:一家领上一位老人去自己家赡养。这样,经济负担较轻;麻烦事也少些。儿子们觉得这样比较公平合理。媳妇们也不会有怨言。老人也觉得儿子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也算孝子了。不敢有分外要求。其实,两位老人有好大的苦衷,不敢言表。
从此,情爱至深的夫妇俩活活被分开度日。而两个儿子又分居在两座不同的山间窖洞里。虽然分居的两座山相隔不远,能隔谷相望,对话。但要会面,可还得绕着盘旋曲折的羊肠小道走二十几里山路才能到达。这对于两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早已不可能了。时间长了,免不了相互思念。白天,怕媳妇们笑话。只好在夕阳将要坠落之时,各自站在自己的窑洞门口,互相隔谷瞭望、对话。讲一些别后思情之情和嘱托的话语,时间短促,好多情话总也说不够,每到夕阳已经坠落,他们尚末说完。只好口里还留着没讲完的半句话,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开。天长日久,将要西坠的夕阳也深受感动。再不忍心因自己匆匆落下而割断两位老人欲言末尽的情话。故特意恩赐二位老人十几分钟的“谈情”时间。这就有了“帻山晚照”的特殊景观。

十一特别文献:祁县的古代八景及其传说 说起祁县,人们首先想起的是乔家大院、晋商老街、渠家大院等晋商文化遗址,但是这些在古代是不作为旅游项目。今天我们一起感悟在历史上祁县的最美丽的风景,其中“祁县八景”当时人们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乱的摧残,古八景只留下遗址和美丽的传说故事。

一、麓台龙洞
距祁县城东南二十五公里的来远镇石佛窑村垴,有一座山叫六台山,也称蒙山。它是本县的主山。山顶平斜如台,山中有天然生成的洞穴。洞中有洞,深不可测。山上有原始森林。苍松翠柏,杨柳蔽日,古槐缠绕,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相传,东汉末年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受王允之牵连,被董卓的余党追杀来到此山中。正在急逃之中,忽然看见一只白鹿带箭飞跑,于是他在后边紧跟。只见那只白鹿,突然进入一洞中。王凌随之也进入山洞中,却不见白鹿的影子。这时,他感到一路逃遁身体疲累。便坐下来休息。那知,坐着坐着就坐化了,变成一尊石像。
东汉皇帝知此事后,传下圣旨,封他为“润济候”让他管起了行云布雨之事。从此,王凌就变成管理“下雨”的神仙了。当时的县衙,下令在此盖起一座庙宇。庙内塑有王凌和龙王爷的两尊神像。因是白鹿引路,山中且森林茂密。又地处山麓之中,就在白鹿的“鹿”字上加了个“林”字,起名“麓台庙”。故王凌就被当地群众称为“麓台爷”。日日上香,月月上供,山也由此改名叫“麓台山”。且因麓台爷与龙王爷共塑一庙中。所以,此洞也叫作“麓台龙洞”。当地群众每逢大旱之年,便组织声势浩大的队伍进行祈雨活动,表明了百姓对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这仅仅是传说罢了。
如今麓台山依旧神秘,由于没开发,很多慕名的人徒步访龙洞。
二、古县龙槐(故县龙槐)
古时候,在祁县境内,距县城七公里处的古县镇,有一棵祁奚大夫亲手栽的大槐树。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形态臃肿,卷曲如龙盘升。远看如巨龙从天而降,近瞧似龙腾空而起。树旁盖一祠堂叫“奚神庙”。
祁奚大夫,为人耿直,襟怀坦白,品德高尚。他举贤任能“外不避仇,内不避亲”的精神,被后人千古传颂,古槐长成龙形,“龙”为天子。是它随人民群众之心愿,望祁奚大夫去世之后成神。变成龙王爷,行云布雨。仍为民众做好事的化身。
如今奚神庙已不在,但祁奚的精神是祁县人世代相传。

三、隆州夜月(龙舟夜月)
相传,古时候,距祁县城东南方向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叫隆州(今峪口乡北团柏村),有山、有水,山高水碧,树木参天。奇花异草,景色秀丽,各样鲜果争红斗艳,十分宜人。月亮在这里也改变了它应有的升、落规律。不是上半月早升早落就是下半月迟升迟落。从黄昏后到黎明前,整夜银盘似的悬挂中天,照耀着龙州大地。据说,这是因为,月亮在天空行之时,月中玉兔和嫦娥观见龙州之地如此秀丽壮观,耐不住寂寞,偷偷投奔龙州而来,潜入水中嬉戏、玩耍。留恋忘返。因之,龙州此时天上行宫、地上水中,月亮相映生辉,特别明亮,这一景观,别处是看不到的。故称“隆州夜月”。
现在这里没有水只剩下山和这个美丽的传说。
四、双井古柏(一柏二井)
距祁县城西二点五公里处的白圭村南,有一棵高大挺拔、树冠呈团圆形的大柏树。树旁南北有两眼水井,相距仅十几步远。有人往一眼水井中扔下一片树叶,树叶可漂到另一眼水井中。可见两眼井是同洞同源。可是从南面井中打起来的是甜水。而从北面井中打起来的却是咸水。相传这是因为:龙王爷当年将其两个闺女嫁与本村一家财主家两同胞兄弟。公婆死后,各分得一半产业。姐姐嫁的长兄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游荡无羁。不到两年,家产变尽。从此,姐姐跟着他过着穷困潦倒的乞讨日子;而妹妹嫁得弟弟,脑子灵活,生财有道。从小学得父亲经商之道,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过的甜甜蜜蜜。
龙王见状思忖:为什么一母同胞,却是两样秉性?故造此井。以警示后人:同洞同脉,亦能有甜、有咸不同的水味。

五、帻山晚照
在祁县城东南方向三十公里有座下帻山。这里明代还有原始森林。青山叠峦,绿树成荫。每到日落西山之时,在别的地方早已看不到太阳的时候,而帻山顶山仍能看到一颗火红的大圆球似的夕阳。晚霞四射,染红了整座帻山,十几分钟,才能渐渐落下西山。
这个“夕阳帻山”的奇观,据传,是因为:古时候,这山里居住着两位九十多岁老年夫妇。他们一生在这里生衍养息,恩爱如初。到了老年,体力衰竭,再无力耕种、纺织。全靠儿子养活。而两位老人到一个儿子聚在一起研究决定:一家领上一位老人去自己家赡养。这样,经济负担较轻;麻烦事也少些。儿子们觉得这样比较公平合理。媳妇们也不会有怨言。老人也觉得儿子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也算孝子了。不敢有分外要求。其实,两位老人有好大的苦衷,不敢言表。
从此,情爱至深的夫妇俩活活被分开度日。而两个儿子又分居在两座不同的山间窖洞里。虽然分居的两座山相隔不远,能隔谷相望,对话。但要会面,可还得绕着盘旋曲折的羊肠小道走二十几里山路才能到达。这对于两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早已不可能了。时间长了,免不了相互思念。白天,怕媳妇们笑话。只好在夕阳将要坠落之时,各自站在自己的窑洞门口,互相隔谷瞭望、对话。讲一些别后思情之情和嘱托的话语,时间短促,好多情话总也说不够,每到夕阳已经坠落,他们尚末说完。只好口里还留着没讲完的半句话,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开。天长日久,将要西坠的夕阳也深受感动。再不忍心因自己匆匆落下而割断两位老人欲言末尽的情话。故特意恩赐二位老人十几分钟的“谈情”时间。这就有了“帻山晚照”的特殊景观。

 

 

妖莫漠(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