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个时间名词,历史是一个城市慢慢积累下来的,尉氏也有它的历史,因为它的历史,它的价值更大,因为它的历史,我们更能理解尉氏,更能明白一个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尉氏县历史悠久。早在7000—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 尉氏县于秦始皇三年置县。“古狱官曰尉氏”,今尉氏原为“郑之别狱”,并以这里为食邑,人们又称此邑为“尉氏”。据《汉书》:“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
春秋时,为郑国别狱。大夫尉氏任狱官,地为采食之邑,邑袭狱官姓氏为名至今。战国时期,尉氏属梁地,秦置县。汉承秦制,尉氏属陈留郡,三国时属魏地,为兖州陈留郡所辖,西晋时归兖州陈留国,惠帝末年,改陈留郡为建昌郡,属洛州。北魏属梁州陈留郡。文帝兴安初,尉氏并入苑陵(故城在今新郑东北)。太安三年(457年)析苑陵复置尉氏。东魏属梁州开封郡。后齐废尉氏入苑陵,隋开皇六年(586年)分苑陵再置尉氏归颖川郡。唐武德二年(619年)隋遗将王世充僭位称帝置尉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改尉州为洧州,归河南道汴州陈留郡。五代、后梁都汴梁,尉氏均属东京开封府,后唐属汴州宣武军。后晋、后周均属东京开封府。北宋属京畿路开封府,金袭宋制,属南京(今开封市)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总管府,明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清亦然。民国初属河南省都督府豫东道,河南省长公署开封道,后直属河南省政府。1928年省下设行政区,尉氏属第一行政区(治所在今郑州市)。建国后,初属陈留专区,1952年并入郑州专区。1954年,省会由汴迁往郑州,开封更为专区,尉氏归之。1958年通许、尉氏两县合并称尉氏县;1962年尉氏、通许分置。1983年8月撤开封专区,尉氏归属开封市至今。
现辖8个镇、9个乡:城关镇、洧川镇、蔡庄镇、永兴镇、张市镇、朱曲镇、十八里镇、水坡镇,岗李乡、大马乡、大营乡、庄头乡、大桥乡、南曹乡、邢庄乡、门楼任乡、小陈乡。总人口87万人。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它处于承上启下、联接城乡各个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重大比例,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重点板块。内陆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受经济实力有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势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其县域经济始终处于发展周期的初级阶段。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进程与成败。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的载体是产业,产业兴,则县域经济强。近年来,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将更加注重向内陆及纵深领域的开发,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规划纲要,为中原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上的保证,也为内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研究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的尉氏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发展规律,并藉此提出一定实践意义的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