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宝石桥”的传说

家乡区县: 浉河区

从信阳火车站向南,沿民权路过浉河“民桥”,经河南路与107国道交叉转盘,向东不远有一公路桥,就是原“宝石桥”的旧址。

“宝石桥”原为石板桥。关于“宝石桥”的传说,走访得知有两种:

其一、昔日有一老农,起夜,见一牛偷吃地里的白菜,驱之。隔夜又来,如此重复三四,叟怒,以铁锨掷之,牛即隐形。天亮后查视,见一巨型青石,上有铁锨的砍痕。遂破石筑桥,此为“宝石桥”。

其二、古时有一志士(不详),遭贼人追杀,逃至界河边,无船摆渡,仰天长叹。忽天上落巨石于河上,志士踏石而过,遂脱险。日久成为“宝石桥”。

该桥于上世纪80年代重修为钢筋水泥桥,拆卸下来的青石板上有很深的车辙印迹,可见其年代之久远。

信阳日报:

身背两个传说的宝石桥

山水信阳,这是很多外地人对信阳的一个印象。的确,信阳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2%。信阳地处淮河上游,淮河在河南省境内流长437公里,其中在信阳境内长363.5公里。淮河支流密集,淮干南侧支流占支流总数的2/3,河短流急,水量丰富,流程在百公里以上的有史河、灌河、浉河、白露河、潢河和竹竿河,均按西南向东北方向汇入淮河。淮干北侧支流是坡水河道,湾多水浅,流速缓慢,流程多在百公里以下,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淮河。淮河支流流域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8条,其中一级支流15条。属长江流域的主要是源于大别山主脊南侧的十几支源头细流,河道陡浅,蜿蜒南流,境内流程总长83.7公里。全市河流水面面积共计3.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96%。

有河就有桥,多水的信阳从来就不缺少桥的身影。仅浉河之上就有众多的桥梁,而在这众多的桥梁中,仅分布在信阳市中心城区的就有十几座。如贤桥、师桥、虹桥、关桥、申桥、民桥、琴桥、会桥、安桥、福桥等。除却浉河上的桥梁之外,分布在信阳市区内河之上的桥梁为数亦是可观。然而,在这所有的桥梁中间,有一座桥是最“名贵”的,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它就是宝石桥。

关于宝石桥,《河南省信阳市地名志》如此记载:“宝石桥,备战路之公路桥。元桥早毁,1970年在上游原桥基西南重建,沿用原桥名。”文中的备战路即今日的107国道,我市路段叫鸡公山大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获知宝石桥的存在已经很久了,并且从“古到今,这座桥一直都叫做宝石桥。

那么宝石桥到底存在了多长时间呢?记者在采访其附近居民时发现,几乎没有人知道,就连一些老人也是含糊其辞,说:“那可好长时间了!”然而,也有一些老者虽然说不出宝石桥到底存在了多长时间,但却提起了一个足以证明宝石桥存在了很久远的物件。“该桥重修时,拆卸下来的青石板上有很深的车辙印记,足见其年代久远。”70岁的梁老爷子告诉记者。

到底存在了多少年,是宝石桥留给我们的一个悬念。同时,宝石桥之名也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地名志》只说宝石桥沿用原名,而真正的名字由来并未告之。信阳市浉河区地名办公室主任张学军说,这种古老的地名只有通过一些年岁已高的信阳人才能获知一二。恰巧,在采访中,一位古稀之年的网友“汴梁布衣123”告诉记者,宝石桥名称的由来源自于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一位老农半夜起床如厕,突然看见一头牛在自家的地里偷吃白菜,于是就将它赶走。可是,第二天夜里这头牛又到老农白菜地里偷吃,老农又将其赶走。然而,此后一连三四天都是这样。这让老农很恼火,于是就在一天夜里用铁锨打牛,而牛也突然间消失。天亮之后,老农到菜地里查看,发现一块巨型青石,上面有铁锨砍过的痕迹。老农遂认为此石为宝,并用它筑起了一座桥梁,取名为宝石桥。

关于宝石桥得名的第二个传说,讲的是古时有一志士,遭贼人追杀,逃至界河边时,无船摆渡。正手足无措,仰天长叹之际,忽然从天上落下一块巨石于河中,志士遂踏石而过,躲过杀劫。之后,这块石头就渐渐成为人们过河的一座桥梁,再加之其救人于危难之间,便被唤作宝石桥

阿狸的猫猫(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