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山东莱芜梆子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壮、高昂粗犷、刚劲挺拔、激烈奔放,气氛热烈,旋律平实、行腔流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之一,是莱芜文化滋养而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以莱芜为中心的鲁中腹地,少有其他民间戏曲流传,百余年来,莱芜梆子曾是当地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群众亲切的乡音,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长于体现正剧,特别是喜剧气氛。从这点讲,它代表了爽直粗壮的泰沂山区人民的性格特点。因此深受山东省莱芜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家乡戏"。
2008年,莱芜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莱芜梆子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早期名演员有陈富美、胡大采、孙玉才、胡庆松等。 建国以后,莱芜梆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曲《送猪记》,晋京演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编演了《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并晋京演出。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等戏已摄制成影片,《赵连岱借闺女》等录制为电视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后,编演了《雪落黄河》、《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等戏[2] 。2009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廉政剧目《儿行千里》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五项大奖,并在全省十七地市巡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