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源
“中国”之名最早见于宝鸡
国宝重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其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指天下之中)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西周成王时期宗族中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铜器,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贵艺术品。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器内底有铭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市名由来
传说一:
唐天宝14年(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鱼阳鼙动地来的时候,玄宗与贵妃正在华清池温泉水洗凝脂。叛军破关入陕,直逼长安。玄宗携贵妃杨玉环仓惶出逃,行止马嵬坡驿士兵哗变,玄宗被迫诛杀杨国忠,缢死杨贵妃,玄宗一行逃到陈仓,关中将士纷纷潜散。这时叛军追尾。玄宗慌不择路,只带几个亲兵钻入山中。爬过一座山峦,四面岩石陡峭无路可行。此时,山外尘土飞扬,叛军战马嘶鸣,玄宗扑到再地,失声痛哭道:“命休此矣!” 忽然飞来两只山鸡,盘旋之后,款款南飞。众人跟着陈仓山顶,歇入庙中。叛军追到。突然,冰雹倾泻不停,砸得叛军溃退而去。说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上却晴空万里。众人再找那两只山鸡,已化为石鸡,昂首屹立。临别时,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宝鸡便因玄宗御口金言:“宝地神鸡”而得名,此后,陈仓更名为宝鸡,陈仓山始称鸡峰山。
传说二:
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有个陈仓人猎到一只像羊又像猪的怪兽,准备进献国君。可是却有两个小孩劝他万不可行。因为这个怪兽,名叫“猬”,刚一出生,就张口吃母,及长,吸人脑浆,陈仓人一听赶紧用力打头,欲把它杀死。突然,猬开口说话:“你不要杀我,快放了我,去逮这两个小孩。他们是龙凤胎,都叫陈宝,得男者称霸,得女者称王。” 陈仓人闻言,以为灵异,放下猬去逮小孩。可是两个小孩忽然变成两只神鸡,一只飞到了河南南阳,千年之后转生为汉光武帝刘秀,另一只直飞陈仓山顶,化为石鸡,体大如羊,光洁如玉。陈仓人放了猬,猬感其德,衔草掩护石鸡。陈仓山从此林密草茂,幸赖石鸡之福,石鸡默默,以俟盛世。在唐至德二年(757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当是时也,正是安史之乱紧要关头。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灵州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之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 宝鸡古称陈仓,据《三秦记》记载,陈仓以古陈仓山(今鸡峰山)得名。宝鸡之名始自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沿用至今。
建制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共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岭遗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记载,早期遗存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
炎帝故里:炎帝(Yandi;Yan Emperor)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但后又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故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the hometown of Yan Emperor )。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山西高平均被视为炎帝故里。[3]
炎帝陵:炎帝,号神农氏,为神农氏族,始生地在烈山,以姜水为活动中心,天台山、常羊山、蒙峪沟、九龙泉、清姜河、炎帝陵、炎帝祠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炎帝神农氏从出生、死后安葬的炎帝文化链条。《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目前在宝鸡已发现关桃园遗址(8000多年前)、北首岭遗址(7100多年前)、姜城堡遗址等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现在湖南的酃县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随州也称为神龙故里,但以宝鸡的炎帝陵为最早。宝鸡是炎帝的发祥地。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白虎通义》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一世、二世炎帝均生活于陕西宝鸡姜水之岸,八世炎帝生活于湖南株洲炎陵县、另有湖北随州炎帝陵、山西高平炎帝陵等多处炎帝陵。
宝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ll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 《史记·周本纪》),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古公亶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周在古公亶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汧渭之会”(今宝鸡市眉县附近)建立国都。秦宪公二年(前714年),为备战攻戎,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徙往平阳(今宝鸡市陈仓区东阳平村),并建有封宫(《史记·秦本纪》)和羽阳宫(《汉书?地理志》)。以此为政治中心,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年),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及渭水流域,基本为秦国所控制。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此后,秦国先后有十八位国君以雍为国都,共历时294年。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期间,“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由一个落后的诸侯国,跻身当时最先进的国家行列之中,为以后东向攻灭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宝鸡属内史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雍;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又改属内史;景帝分属右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仍因之;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献帝时(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220~265年)为扶风郡。晋惠帝时(290~306年),改为秦国。北魏太武帝时(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535~556年)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废州置扶风郡。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改为扶风郡;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年)因之,属关内道。五代属关西道。宋属秦凤路,为风翔府。金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年),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年),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民国2年(1913年),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22年(1933年)撤道,由省直辖宝鸡各县;民国27年(1938年),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民国30年(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
1949年7月16日设立宝鸡市,以宝鸡县的城区及郊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宝鸡分区,驻宝鸡市,属陕甘宁边区政府,辖宝鸡市和宝鸡、陇县、汧阳、凤翔、岐山、凤县、扶风、郿县8县。11月,宝鸡市的虢镇区划归宝鸡县,蔡家坡区划归歧山县
2003年3月,撤销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将原宝鸡县的胡店乡、虢镇、天王镇、拓石镇、坪头镇、贾村镇、县功镇、阳平镇、桥镇、千河镇、周原镇、香泉镇、凤阁岭镇、慕仪镇、新街镇、磻溪镇、赤沙镇、钓渭镇划归陈仓区管辖。将原宝鸡县的金河乡、陵原乡、硖石乡、蟠龙镇划归宝鸡市金台区管辖,晁峪乡、八鱼镇划归宝鸡市渭滨区管辖。
宝鸡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方,早在距今7000—5000年的时候,千(河)渭(河)流域已有先民村落700多个,市区成为部落活动的中心。位于市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的北首岭遗址,是我国黄河中上游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100多年历史,比西安半坡遗址早400多年。北首岭遗址分布着居住区、墓葬区、窑场三部分,居住区中间有集体活动的广场,形成了城市的雏形,凝结了规划的意识。半地穴的房屋,则反映了先民们由“穴居野处”向筑屋室居的历史过渡,开启了人类建设事业的先河。 原始社会后期,炎帝落部在宝鸡区的清姜河畔兴起。炎帝在这里制作农具,教民稼穑,刀耕火种,完成了由游牧文化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炎帝在姜氏城创建了古代最早的集市,约定“日中为市”。因此,宝鸡也是中国集镇的发源地。 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宜于农耕的周原成为宝鸡地区的中心。位于宝鸡市辖区的扶风、岐山县北部交界处的周原遗址,是我国西周王朝定都立国之地,也是宝鸡地区最早产生的城市。周人在这里历经三世,发展壮大,东进灭商,成就霸业。周原考古的发现,不仅使宝鸡成为世人瞩目的“青铜器之乡”,而且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史的空白:西周庞大的宫室(宗庙)建筑群基址的发现,改写了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群体建筑起源于秦汉的论断,将宫殿建筑的历史提前了千年之久;周瓦的发现,突破了“秦砖汉瓦”的框框,把我国建筑用瓦的历史提早至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西周时代。先民们创造的光辉业绩,充分证明宝鸡是中国建筑文化重要的历史源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