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蜀冈中峰。唐天宝元年(742年),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即在此传经授戒,该寺因以名闻天下。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的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都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历史沿革
千年古刹,历经劫难,终获新生。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然而咸丰三年(1853年),寺庙又毁于太平军兵燹。此后,大明寺几经修建,规模渐大。现 寺为清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建。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内佛像。周恩来总理紧急电谕,命令坚决保护大明寺古迹。地方政府及时封闭了寺庙,使古刹幸免于难。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大明寺焕然一新。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景点一览
牌楼
沿着数百节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牌楼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格外引人注目,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
主要建筑
大明寺的山门殿兼作天王殿,正门上额“大明寺”三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过天王殿,但见庭院开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东有百年桧柏,西有百年黄杨,中有宝鼎两尊。走过一条花岗严甬道,就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四字,阴有“风调雨顺”四字。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大佛,被尊称为“大雄”。大佛两侧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 大明寺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每年除夕,寺内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共祈平安多福。
大雄宝殿附近,有几处著名建筑。1985年建成的藏经楼,二层五楹,轩敞疏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阴刻“国泰民安”。“藏经楼”匾额由赵朴初题书,正厅两侧有赵朴初集《金刚经》句题联:“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说其功德;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大明寺庭院东侧有平远楼。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楼名取自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额,并撰联云:“三级曩增高,两点金焦,助起杯中吟兴;双峰今耸秀,万株松栝,涌来槛外涛声。”联语造句雄浑,写楼外风景极为切当。平远楼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平远楼北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文化艺术
唐鉴真和尚东渡行迹图是由仁空居士提供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辖区,著名文学家苏辙(子由)与秦观(少游)畅游大明寺,作诗唱和。
淮东第一观秦少游诗末句为:“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自此,大明寺景区为“淮东第一观”而名闻天下。清代,雍正帝曾为大明寺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
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上,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刻,乃国内罕见的篆书之宝。书写这部心经时,61岁的邓石如住在山寺月余,每日薰沐素食,躬亲监刻,以示脱俗。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是邓石如的第一杰作。在大雄宝殿的东廊南壁上,还嵌有邓石如的篆书石刻一方:“岂有文章惊海内,更携书剑客天涯。”亦为邓氏石刻珍品。
2006年05月25日,扬州大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高僧
星云大师
1927年出生在江苏江都的星云大师,12岁在南京栖霞山出家。1949年到台湾,主编《人生杂志》《觉世旬刊》《今日佛教》等刊物。是台湾宗教圣地佛光山的开山宗师。他在台湾倡导人间佛教,影响深远。佛光山也被称作台湾佛教五座山之一。
大师心系大陆佛教的昌盛发展,这次莅临扬州,就是查看了解自己捐资兴建中国鉴真佛学院的图书馆的进展情况,大师感言,要把扬州建成新的世界佛教的中心。
净因法师
净因法师:先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南京)、中国佛学院(北京)、圣法佛学院(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巴利语大学、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读南、北传佛教,现主修戒律、南传佛教. 文章多发表于 《法音》、《澳门佛教》、《香港佛教》和 《佛教文化》,以人间佛教为理念,随缘弘法。
现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在本所担任《戒律学》课程。
祥老和尚
瑞祥和尚(1912.11~1992.6),俗姓陈,名小飞,号无我。江苏东台籍。原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扬州市政协委员、大明寺方丈。
能勤和尚
能勤老和尚(1900.7~1987.9),男,汉族,扬州市邗江杨寿人,俗姓吴,名学道。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省政协委员、扬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市政协常委、大准提寺方丈、大明寺方丈。
鉴真和尚
鉴真是在我国唐代从扬州去日本的高僧。鉴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一衣带水的日本,不断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当时的长安学习,吸取唐代的文化。其中日本赴唐留学僧人荣睿、普照等,根据日本政府的意愿和日本佛教界的委托,在唐留学期间,注意物色与聘请高僧去日本传戒授律。他们闻及鉴真是当时的律学大师,于唐天宝元年(742),由中国僧人陪同南下扬州,聘请鉴真赴日传法。鉴真抱着“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献身精神毅然发愿赴日。在唐天宝十二年(753)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大师座像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
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
他还将中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介绍给日本。在他亲自设计和主持下,在日本
奈良建造了“唐招提寺”。此外,他还治愈日本光明皇太后的眼疾,又亲自
以嗅觉鉴定药物,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
大明寺素菜馆
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
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在日本唐招提寺内供奉着鉴真坐像。1980年坐像曾回到中国的北京、扬州展出,历时近一个月。
友好往来
回国巡展的鉴真大师像。前面的香炉是日本裕仁天皇为了表彰鉴真大师对日中友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于1980年4月5日赠送的。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长老森本孝顺赠给扬州大明寺长明石笼一座,安装在寺内鉴真纪念堂前,至今不灭。 1980年,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邓小平主席1980年5月6日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活动的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等日本朋友。
森本孝顺长老护送鉴真大师像于五月四日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法源寺展出时,受到聚集在法源寺的北京各寺一百多名僧侣的欢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