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大事记

家乡区县: 淄博市沂源县

作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采取综合措施扶贫开发,至1990年底,国家共扶持资金7199万元,以工代赈物资折款495万元,供应贫困农民大量平价化肥、柴油、钢材、木材、水泥、煤炭,建设1692处扶贫工程,解决了184个自然村的人畜用水困难,使83个村通电,193个村通汽车。全县391个贫困村,已有339个村越过温饱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6元。 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建县46年来,沂源县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1980至1990年,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大好形势下,全县人民又以高昂的热情,抓住机遇,镜意进取,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逐浪搏击,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10年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5倍,财政收入增长5倍,县属工业利税增长2.9倍。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产值达到全县的4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倍,人均占有粮食增长35%,此期并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优化投资环境,外向型经济开始大发展。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但是,也应看到,制约沂源经济发展的因素也较多。主要是水利资源缺乏。全县尚有33万亩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199个自然村饮水困难。水土流失严重,占总面积90%的土地有程度不同的土壤侵蚀现象。农业对气象、自然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较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多,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少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等,均严重制约了沂源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优势大于劣势,困难和希望并存。在这蓬勃的大发展时期,沂源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苍桑巨变。勤劳朴实,不甘落后的沂源人民定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取得更大的成绩。可以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代人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一个文明富足,繁荣昌盛的新沂源必将崛起。 大事记(1861年-1948年) 清咸丰十一年(1861) 八月,捻军在县境东部活动,并从铜陵关入临朐境,不久撤回。几天后仍由铜陵关北上。 十月,幅军在三岔店一带活动,由此进至临朐五井一带。 清同治元年(1862) 二月初五,幅军三壮部屯兵沂水县王庄,游弋十里寺,后入桃墟、燕子崖(今沂源燕崖),七日进军莱芜县青泥沟。 九月,幅军程四虎部进入悦庄、南麻一带,奔袭博山、临朐后撤至沂水马站一带。 清宣统二年(1910) 大黄庄(时属蒙阴县七区)建立县立初级小学,为境内最早的学堂,时称“洋学堂”。 清宣统三年(1911) 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夜,大雨,沂河发洪水,天气骤暖。 1918年 5月,土匪于三黑率部由临朐窜至三岔店,璞邱等地,抢掠财物,掳去数十人。
1928年 12月,中国共产党东里店(时属沂水县)小学党支部成立。为境内最早的党支部。校长李松舟(李清潍)任支部书记,教员黄简斋任组织委员,刘华亭(刘铁英)任宣传委员。党支部建立后,即在东里店、安乐一带组织农民协会。 是年,郑家庄(三岔乡)6户农民种植烤烟18亩,时称“洋烟”,为境内烤烟生产的创始,至1933年,三岔璞邱一带烤烟栽植面积发展到500亩。 1929年 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七),悦庄发生惨案。土匪尹世喜(号称团长)率匪200余人,通过“勾子”(内奸)里应外合,攻破悦庄围墙,杀死村民134人(本村87人,外村47人),伤40余人,虏走500余人(内有妇女150人),全村财物被洗劫一空。后放回100余人,逃跑30余人,杀死8人,其余用12.5万银洋赎回。 5月3日,东里,安乐一带农民协会会员和民众3000余人,在东里店集会,纪念“五三”济南惨案1周年。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抵制日货”等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5月12日,国民党沂水县政府派军警包围东里店小学,逮捕李松舟、刘华亭、孙固斋,通缉黄简斋。东里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崔晓杰(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