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淮楼,又称“鼓楼”。坐落在和县城内,县人民政府对面,建于北宋时期,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另江苏淮安也有镇淮楼。
镇淮楼雄踞淮安区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800多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清代为镇压淮河水患,始名镇淮楼。现镇淮楼被辟为楚州区博物馆展览厅,四周建成市民公园。2002年,镇淮楼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样,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坐北面南,底座为砖砌基台,长28米,宽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东西两侧为拾级而上的方砖踏步。基台上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高楼,面阔三间,楼高18.5米,楼顶为重檐九脊式,四角翘起的龙头,双目圆睁直视,大口吞云吐雾,似有腾飞之势,令人惊叹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了街道,重修了镇淮楼,并以楼为中心开辟了公园。园中有金桂、玉兰、雪松、龙柏、腊梅和法国女贞等各式花木,还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总理故乡的樱花。楼上陈列了淮安的历史文物,使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着现代文明的奇光异彩。镇淮楼的如此景物,招来了无数游客,他们到此或访古探胜,或借景咏怀,或摄影留念,或登楼远眺,领略其万种风情。
镇淮楼如今已经成为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的象征和地理中轴线,整个区以镇淮楼为中轴线进行区域规划和发展。
该楼规模,为1881年(清光绪十七年),知州罗锡畴修复、扩建。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尽长方的石砖砌成,砖上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样。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乐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楼上有清代人题写的“江天一柱”匾额,以及楹联一幅:“披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手谪仙来。”“镇淮楼”三字隶书碑额,镶嵌在朝南门楼上;“南来第一”砖刻,砌在朝北门楣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