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朴农,原名唐士奎,又名唐振义,河北安国大五女村人,是安国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一生经历了两次被敌人抓捕入狱,又经历了两次被共产党内部的政治运动排挤、迫害,尤其在经历了残酷的文化大革命后,就此结束了他悲剧的人生。
唐朴农于1919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常与同学们一起评论时局,揭露时弊,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2年春,由李德荫、安志诚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唐朴农毕业,受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委派回乡进行反帝、反封宣传,发展团组织。先后发展本村的解凤歧、王延玺,秋元村的王国栋、王季直,滩头村的刘玉藻及郑村的魏志荣,龙王店村李金普等7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成立大五女共产主义青年团特别支部,安国第一个进步青年组织,并由唐朴农任支部书记。1925年3月,青年团特别支部转为中共安国县大五女特别支部。唐朴农在郑州京汉铁路工会经王中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安国县第一个共产党员。翌年7月,唐朴农奉命回安国发展党的组织,经中共保定地方委员会批准,大五女团支部6名团员集体转党,建立安国市第一个党支部,唐朴农任支部书记。1927年至1933年,唐朴农秘密领导安国农民协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捐税”、“斗豪绅”、“抵制日货”、和“扫盐土、反盐店”斗争。其中,1932年5月,大五女共青团特别支部重新建立,隶属定县中心县委沙河区委领导,支部负责人有吴长奇、解凤祥。1933年,因叛徒告密,团组织遭到破坏。1934年,安国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唐朴农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七·七”事变后,吕正操将军率部北上抗日,唐朴农投身抗日救亡参加安国县抗日救国会的工作。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组建抗日义勇军第八支队,聂荣臻司令员任命唐朴农为支队长,不久抗日义勇军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二十三大队,后改编为八路军22团。这支抗日队伍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冀中区主力部队,曾配合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剿灭高建勋土匪武装,参加安国县城保卫战、堼头伏击战等战斗,重创日军。1940年3月25日,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对审查唐朴农的问题做出决定,开除了唐朴农的党籍,刊登在1940年4月25日出版的《共产党人》第六期上。文革期间,唐朴农因党籍问题被打成叛徒罪名,被整的死去活来,并一直受其纠缠。
唐朴农历任大五女村支部书记、大五女高小校长、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八支队队长、八路军22团团长、冀中第九军区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天津图书馆副馆长等职,其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而奋斗,但他的一生却是多灾多难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