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年糕

家乡区县: 范县

年糕是东亚过年的一种传统食品,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意思,象征收入、职位或小孩子的知识和身高都一年比一年高。年糕早期是在年夜用来祭神及供奉祖先,其后渐渐成为一种春节食品。年糕主要成分为糯米,所以有胃病患者则不宜多食。

在我们那,小孩们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大人们打年糕了,有的吃,有的玩,不亦说乎!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停止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好几户人家都搬出了存放已久的石臼。因为不是家家户户都打,所以人们早已排起了长队,井然有序的轮流着。打年糕分为掺米、蒸米、打糕、切糕四部分,它可是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所以打年糕首先要掺好米,就是把糯米与晚米按一定比例掺和起来,晚米掺入比例的多少,视糯米品种的糯性,自己一家的口味偏好而定,当然老人家有多年积累的经验。我们村上的李师傅可有多年的掺米经验,所以每次打年糕,人们都会请上他。接下来得蒸米了,灶上用大锅,大火烧开水,女人老人在灶后烧火,锅上架一木制蒸桶,上口略大下口略小,便于出粉。底是通的,内中底部安有活动的竹片制成蒸架,形似清朝官员的红缨帽,上尖下圆。上覆蒸布,以防止粉漏下,又能使锅中蒸汽较均匀进入蒸桶之中。这道工序叫上粉。上粉前视粉的水份含量加入小量水掺和均匀作最后调整,这叫[先粉],用大碗盛好粉,把粉均匀撒入桶中,经验是,那里蒸汽大往那里撒,到上面光线好了,看那里粉色暗往那里撒,因为暗是熟的标志。慢慢地粉上到了桶口,待最后一层粉熟了。打年糕一般在空旷的场地上,把刚蒸好的米放入石臼中,再用一个木头做的“锄头”,约有40来斤,这可需要力气大点的男人们。打年糕为的是把年糕打的有韧性,有弹性,这样吃起来才有糯糯的感觉。接下来,人们会在旁边堂前纵向架一付面板,长三米,宽一米余,厚二寸,下面用几张条凳支承着,下接脚桶承接板缝漏水。年糕打好后,取下三分之一块放在面板上,盖上蒸布,洒上点水,再叫两人拿着扁担在年糕上边走边移,粉团随着杠子上下被一一压实,直到面板被两个大汉压得咯叽咯叽直响为止。最后一步就是切糕了,这步比较简单,就是用绳子把压好的年糕切成长方形的快状,再点上一点红“胭脂”,年糕就这样做好了。

“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在新春之际,祝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

这‘年年高’还有一段历史传说,据说是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Baby 朵儿(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