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主招生破解异地高考的尴尬 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办)和北京理工大学为领头羊的“北约”、“华约”和“卓越”三大自主招生联盟昨日首次同日笔试。当天,三大联考均为考生“减负”,3个小时只考两门。其中,“北约”语文卷走小清新路线,出现讲笑话、写对联、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华约”则紧贴时事让学生围绕“南北供暖”写小短文。 自主招生,旨在体现高校办学理念引导的择生模式,彰显高校个性与特色,是一种更加优于高考的形式。在长期的应试体制下,大众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于高考科目的高分化取向,因此,在整个当代教育界引起了一场追求高分数的高考运动。这一点,对于基层教育的扭曲显得比较严重! 放眼当代基础教育,失去了兴趣小组的活动,远离了自然实践与探索,甚至于图书馆与实验室都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摆设!为了投机于学校与大众对于分数的喜好,我们今天的教育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极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叶障目的埋头于攻读各种天花乱坠的习题集,累坏了眼睛、累大了头脑,更主要的使得当代教育对于人才的认识与理解趋向于一个日趋严重的极端! 对于当代教育,有几点让人比较惊讶:竟然有那么多人天真的认为,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醉心于攻读各类偏执的难题考高分就能培养起人才来!而且,当代教育对于语文的理解不是鼓励博学的头脑与冲动,而是,沉醉于各类天花乱坠的文字分析,很多肢解文意的做法让人着实吃惊!在基础教育界,培养人才的手法也极端的不高明:他们不让学生接触书籍,训练灵巧的大脑,而是用诸多繁杂的知识加重头脑识记的负担,辅之以各类沉重的课外作业去扰乱他们的正常接触自然地时间。如此惊人的无知状态下,人才的成长环境多么恶劣呢?很多步入高校的学生,尽管分数高高,然而,他们的头脑中依然空空如也,自始至终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只是受着考试功利的趋势去记忆、去尝试解答各类难题,对于各科理解,没有一丝自己的想法,完全的受着标准答案的左右!之所以出现自主招生的格局,我想,任何人站在高效的立场上,对于基础教育界粗制乱造培养起来的高考精英们,往往都会显得束手无策!——源自于,尽管分数能够把人才分成三六九等,然而,即使是一等一的高分数者,在专业思想领域,可曾有一丝一毫的优于别人之处吗?如此选拔出来的人才,只能说明在曾经的背书、做题背景之中取得了优于别人的成绩,可是,对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来说,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价值! 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高考打造了诸多让世人如痴如醉的各类状元,可是,那些状元自身能力与素质而言,真正优于别人之处几乎为零!比如说一名文科的状元,既无法说明其自身在文化某一领域内的擅长与优于公众,甚至于对于经典文学的阅读量都受到分数教育的限制。如此人才,胜任于卖力背书做题的应试教育,可是,脱离那个死板的教育过程,真正的投身到自身文化创作、投身于文化的研究、意识领域的探索等等实用性的领域,往往就是一无所长! 为什么建国以后我们没有培养起世界一流的人才呢?原因不在于条件的不足,更多的在于认识的残缺,我们所需要的是那些能够把老师规定的考试题背诵上来的人才,而非培养能力素质优于老师的人才,可以说,如果没有多科目的高考做限制,那么,我们学生中的很多人都可以胜任高校的教育:不需要具备多少个人的特长与才华,只要能够沉住心把老师布置的题目一年一年背诵完即可!如此搪塞众人的教育理念下,能够培养出出类拔萃的精英吗? 所以,在当代,对于分数教育下培养起来的“精英”,在一流的城市里完全不能享受到人才的优待!那是因为,高校也会懂得,在现有教育认识之下,能够顺利通过高校教育的,并不一定非要那些在应试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因此,地域间的人才歧视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流!设若,我们的高考真正的体现发掘人才、塑造人的功效,为什么会出现诸多的高考移民、为什么要出现异地高考那样奇怪的命题呢? 无疑,诸多奇怪的教育现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正常教育导向构成的荒诞现实!而要打破现有教育的怪相,只能寄希望于高校打破分数的偏见,能够真正站到人才知识面、能力素质方面去考虑,探索出适合于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选拔方式,那样才会给当代被应试运作成一潭死水的教育界带来些许新鲜的生命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