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试行博雅教育值得鼓励

家乡区县: 上海普陀区

前不久下发的《201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中提到:“支持1至2所民办高校试点探索建设小规模、高水平民办本科文理学院,试行博雅教育培养模式。”    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一做法在我国也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两方面新意:其一,民办高校此前一直走“规模办学”路线,此次上海教育部门明确提到支持小规模、高水平民办学校建设,将引导民办高校“转型”;其二,积极在民办教育领域探索博雅教育,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有多所学校提出推进博雅教育,包括北大、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但这主要集中在985高校,且只是在校内局部试点,而在民办教育领域,将一所学校整体定位为实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尚属首次。    某种程度说,上海鼓励探索建立高水平民办本科文理学院,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反映出政府部门发展民办教育的新动向——这就是不再让民办教育仅扮演扩大教育资源的角色,而是在推进教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前不久刚落幕的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发言表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靠政府把所有教育办好,这是国际经验,这是历史经验。“我们要更多地利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个人资本。”袁贵仁还指出,“办一个公办学校的钱可以奖励十个好民办学校,这个道理很简单。”推进我国教育发展,必须激活民办教育的教改活力。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过去10年中,获得快速发展,但民办学校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办学层次较低,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地位不高。这些民办学校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高、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并不愁生源,日子过得也不错,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步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2年已经达到30%——不少民办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甚至传出一种说法,称“民办高校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    可以说,接下来的发展选择,事关民办高校的“生死”,如果继续走规模发展路线,靠规模求生存的民办学校,将因招生规模的持续下降,难以为继。而我国高等教育在解决了数量这一问题后,将着力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问题,民办高校如何走特色办学提高质量之路,不但决定其本身的未来,也影响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建办小规模、高水平的文理学院——这是一种在国外十分成熟的办学类型,是一条可行之道。首先,经过以前的“规模发展”,有的民办教育者已经意识到,民办高校不能满足于低层次,需要有更大的作为。笔者去年曾撰文介绍过上海兴韦学院的探索,他们选择的道路,就是举办小规模、高水平的文理学院,学校的举办者从以前的企业,变更为教育发展基金会,真正让学校成为公益机构;学校对所有学生全部实行小班化教学,生师比不超过5:1,总招生规模不超过150人;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签署协议,对有意愿到该校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去年合肥工大已有15名学生到该校学习;另外,该校的海外招生,也受到广泛关注。最新的消息是,学校全球遴选校长,包括曾在耶鲁大学担任院长的海外教育人士,也表示出浓厚兴趣,参加应聘。其次,我国社会对教改充满期待,而民办教育也是重要的教改力量。事实上,相对于公办教育的改革来说,民办学校由于没有行政级别、办学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改革更容易推进。政府部门只要改变传统思维,重新定位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领域符合教改精神的改革,大力支持,就会激化民办教育的教改活力。    再次,理想的高等教育格局,应该是各类院校都有清晰、合理的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出特色,成就为一流。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多元选择。很显然,在这样的教育格局中,决定学校未来的不是学校的“身份”,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如果学校有明确的定位,有现代大学制度做基础,哪怕以前只是高职,在中国,完全有可能率先成为一流大学,而且,只要学校高质量地办学,就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涌入,而不愁办学经费。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20年从无到有成为一流,靠的就是现代学校制度。这是值得所有关注教改者、实践教改者共勉的。

曲瑶(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