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很多经济学家一方面惊叹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担忧中国经济潜在的风险。唱好与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同在。人们关心,中国经济其惊人成功会不会戛然而止,中国能否避免成为下一个日本?
中日经济发展似曾相识
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过后的几年里,日本的资产价格从昂贵发展到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令人眩晕地飙升至3.9万点。当时尽管西方世界在股市崩盘后一蹶不振,但日本经济却轻松地就返回了正轨。日本企业凭借它们的高市值,收购了一批值得炫耀的外国资产,日本银行则拥有全球最高的信用评级。那时的日本,根本不会受到出口市场疲软的致命打击。其经常项目盈余和强劲的财政状况,为宏观政策提供了回旋的余地,使得任何形式的经济放缓都只是暂时现象。日本银行适时猛踩油门,商业银行则发起放贷狂欢,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资产市场和资本投资领域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
在“广场协议”之后的五年中,日本政府坐视地价以年均15%的幅度高速上涨,而同期日本的G D P年增幅只有5%,远低于资产价格的涨幅。在1989年日本土地资产泡沫最高峰时期,按照日本当时的土地价格折算,单单是卖掉东京的土地,就能买下整个美国。东京帝国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就比美国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要高。
这一切听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同样的情形近几年在中国正在显现。
华尔街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的救市计划,以此为基础,地方政府推出了18万亿的救市计划,规模之大足以令世界触目惊心。2009年中国经济轻松回到9 .2%的增长水平,20 10年甚至达到10 .3%,似乎中国经济根本不会受到出口市场疲软的致命打击,完全可以不用去关心出口下降只是暂时性的冲击呢,还是持久性的回归。央行猛踩油门,商业银行发起放贷狂欢,国际游资火上浇油,一时间,流动性泛滥,资产市场和资本投资领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不仅房价暴涨,大蒜、辣椒等一切可以成为资产的产品,价格也都轮番暴涨。
虽然接下来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进行了痛苦的紧缩,例如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央行共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2次,加息5次,但是货币不可能有效收回。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 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居世界之首,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还要高。回顾2008年,中国货币存量还排不上全球前三,可见这几年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而且,未来也很难控制货币发行,因为前期投资的坏账最终要靠发货币来弥补。这几年,房价翻了好几倍,即使在严格的限购令下,今年一季度一线城市房价仍然上涨10%。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发生在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借贷危机,是否有着日本经济的某种影子?中国经济会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泡沫产生的机制及危害
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必然推动资产泡沫化。资产泡沫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资金黑洞吸引热钱流入,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反过来导致进一步的热钱流入,加剧货币超发和资产泡沫。循环往复,不断自我加强。日本是典型例子。“广场协议”前,为了避免日元升值,日本政府大规模发行货币,已经致使房价过快上涨。“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导致热钱流入;热钱流入加剧资产泡沫,资产泡沫又吸引热钱流入,如此螺旋叠加,导致土地价格被不断推高,资产泡沫被越吹越大。
正因如此,笔者才在不同场合一再地说:虽然从根本上讲抑制房价要靠货币紧缩,但是抑制房价本身又构成紧缩货币的一部分。因为房价抑制住了,热钱流入就止住了,内生性货币供给也就停止了。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超发货币不但不会导致本币贬值,反而致使其升值。是的,在一个外围流动性泛滥,内部又资产泡沫化的环境中,超发货币,不但不降低利率,反而拉高利率;不但不导致本币贬值,反而会加剧本币升值。2010年、2011年中国出现的民间高利率,就是典型的例证,近几年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和当年的日元升值也是如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