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当上《红楼梦》的化装师的

家乡区县: 吉林省双辽市

“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原来的化装设计是全国鼎鼎有名的化装大师王希钟老师,拍完第一集的“一僧一道下凡”后,王老师因忙着筹拍《西游记》及北影厂的工作,分不开身,只好再找国内其他有影响的化装师。但那些人不是没有档期就是有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已进入七月份,九月就要开机,化装设计迟迟未能确定,剧组告急,动员全组人员全国招聘。

剧组副导演潘欣欣将此事告诉了八一厂的美工师王伟,王伟把这件事透露给了我。一听这消息我就动心了,让王伟给我发一封“哥病危”的电报,请到了假,带上化妆包和资料匆忙登上兰州至北京的一二二次列车。两夜未睡的我在出站的人流中挤挤撞撞,迈着一步两阶的跨度疾走。上午十时许,我来到坐落在北京市南菜园的滨湖旅馆。拉开门,我将要闯进一座“艺术之宫”!这里是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组的驻地。为继承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文学遗产,发展繁荣我国电视艺术,他们勇敢地挑起了改编录制的重责,要使这部中国文学殿堂中的稀世珍宝,通过辛勤的劳动,以逼真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当代荧屏上。进入旅馆的大门后,我又觉得像挤进了一列更狭窄拥挤的车厢,那些像蜂房般紧窄的房间里,人头攒动,又闷又热,却洋溢着欢快的欢声笑语。

一米八六的我对自己追求的目标,从来都充满信心,可那时我的步子踯躅了:“这次可是毛遂自荐呀,能遇得上‘平原君’吗?”

很幸运!我立刻被日理万机的制片主任接见了。这时的《红楼梦》剧组,经紧张筹备,就要在两个月后开机,而该电视剧九百多个人物和有名有姓的一百五六十个角色,将怎样粉墨登“屏”?作为剧组的制片,焉有不急之理?

相貌堂堂的制片主任任大惠,不愧老练干达。他打量了我这位西北来客一眼,略去了客套和寒暄:“我们拍的是电视剧,你是搞舞台的(你行吗?),另外,这里不缺一般的化装人员,需要的是化装设计师(你能担当吗?)。”

这话,诚,冷,严,峻。

杨树云啊,偏打心窝里叫了声“好”!我就喜欢和这样的头儿打交道,于是从提包里掏出一沓资料,那是我几年心血的结晶:电影《丝路花雨》全部人物造型,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饰宋庆龄的试妆照,郭兰英、马玉涛、郑绪岚的妆后照……白杨青春韶华、凝重端庄;南泥湾姑娘轻捷地提着花篮翩翩走来……任大惠主任面对群星的芳华之姿、花雨的缤纷炫丽,竟无一句嘉许之词。接着,他又不经心地翻了翻我在权威刊物《舞台美术与技术》、《敦煌学辑刊》上发表的研究专论,轻轻一推,更不赐一声赞叹之音。

“那么,一路辛苦了,休息一下,明天在大观园筹建处化装定演员。”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从全国数万名应试者中初选出来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们,云集大观园筹建处。其中征演贾宝玉一角者,就有十三人。制片主任、导演、摄像神情严肃,慧目微启,俨然“三堂会审”。堂中灯光如炽,彩帐横陈,那围坐的“陪审员”们,更是增加了“会审”的肃穆之威。

“今天贾宝玉的十三个装谁也不要管,就叫大杨一个人化!”这指令,当着我的面,被一丁一卯地通知给所有化装人员。

我定了定神儿,默默地走到化装台前,握住了小小的画笔。也怪,在我那如弦紧绷的思绪中,突然跳出了一个画面:骁勇善战的拿破仑,铜戈铁甲,骏马嘶鸣,屹立在奥斯特利茨那枪林弹雨的山头上。耳畔,飞来了这位不世英才雷霆般的吼声:“什么叫机会?机会是我创造的……”我只是这么愣了愣,那狂跳的心房,竟感到已平稳地落到了胸槽里。再看看手中轻如鸿毛的彩笔,觉得将用它在演员的面庞上,写下的是“创作”二字。我亢奋万分,深信抓住了命运,抓住了机会。于是,我带着突发的灵智,怀着憧憬和希望,舞动那追溯之笔,挥洒狂傲之豪,在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年那稚气的脸庞上,塑造着“天崩地裂”的时代,曹雪芹用血泪孕育的,披着熠熠曙光的狂人形象。于是,那个“似傻如狂”、“顽劣乖张”的贾宝玉,活脱脱地闯进电视荧屏。

曲瑶(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