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佗城历经2000多年沧桑。
古城内筑有赵佗故宅、赵佗台、赵佗弩营处,城郊有赵佗训练军队的马箭岗等,遗址至今尚存。
佗城,也就是赵佗故城,她历史悠久,长期是县州治所,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称,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佗城原称龙川城,又曾几度称循州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
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 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
有人说,到河源不到龙川,就感受不全客家古邑的魅力;到了龙川不到佗城,也就领略不到龙川的风采。
佗城北枕嶅山,南濒东江,自2223年前,南越王赵佗开基筑城以来,长期作为县、州的治所。荣光散去,历史因沉积而厚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小城的街头巷陌、城里城外,那些具象的建筑,留下一串串凝固的音符……
一座古城,总有一个伟人与之相连。开基之祖——赵佗,古城的后人没有忘记,越王井里,千年泉水仍在喷涌;南越王庙中,袅绕的烟火延续千年;城外的古练兵场上,似乎犹有战马嘶鸣。
一座古城,总有能与之匹配的民间建筑。黄氏老屋就是其中的一座,典型的客家地区建筑,聪明的工匠在门内设有机关,不掌握机关,用再大的力气也别想打开。它对面的骆屋显得更加精致,大门也做得异常讲究,石制门框左右各雕有一根竹子,取竹报平安之意,石门墩上还雕有狮子等瑞兽。
一座古城,总是那么包容,与她的城民和谐相生。官方统计,拥有4.1万人口的佗城镇统计出姓氏179个。为此,古城留下了特有的宗族文化遗迹。拥有众多的姓氏和宗祠,清末民初宗祠建筑在这里达到顶峰,有历史记载的就有89间,每间一姓。如今,总有人打老远来佗城寻宗问祖。
龙川人崇文重教,注重文化传承。佗城的学宫可以佐证。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洗劫,屡败屡建,如今祭孔大典又在这里上演。佗城的考棚仍然屹立。门前磨平了的鲤鱼跃龙门的石碑,印记着历代学子文人的足迹。
千年古城仍在延续,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和游客前来探寻拜访。即将开始的佗城新一轮保护开发,是客家古邑文化传承的又一具体体现。第23届世客会开幕前,佗城的街道路面将改造升级;古城门牌楼会得以新建;学宫、考棚、越王庙、古城墙等文物遗存修复也将提上日程。
目前,佗城已被确定为第23届世客会官方指定参观地点,佗城将以其古朴的新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客属乡亲。
众多文物古迹、民间建筑,在佗城凝固成一曲交响乐,吸引着厌倦喧闹城市生活的人们,去用眼睛倾听,用心灵去感触,欣赏那些祖先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传统民间建筑的艺术韵味,品味每座屋子讲述的或动人或有趣的故事。
欲了解更多千年古邑龙川文化,请关注:
秋哥哥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graylog
秋哥哥的梧桐子主页:http://wutongzi.com/uc/12728620.html
秋哥哥的新浪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041197104/profile?topnav=1&wvr=6
秋哥哥的新浪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qiugegezoe
更多精彩等你来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