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文艺就是精彩

家乡区县: 德州市齐河县

      10月7日,内蒙古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在德州大剧院上演。

     文化,可以挑起一座城市的脊梁,让它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和气质,婀娜多姿,或挺拔伟岸。        博物馆、大剧院、体育馆、美术馆、图书馆……最近几年,软硬件均堪称一流的一大批公共文化场所,纷纷在德州矗立而起,装扮出德州的“文艺范儿”。
于是,人们看到,在这片古老的文化热土上,以文艺勃兴为显要标志的文化事业繁花似锦、文化产业生机盎然。那么,是什么铸就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群众基础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中国京剧城、中国围棋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一系列“国字号”头衔,给德州贴上了文化味十足的标签。
     打仗,群众基础是胜利之源。同理,群众也是德州文化的缔造者。
     10月19日,我市首届青年实力派画展在董子文化街开幕。当天上午,参观者超过300人,除了专业画家、书画经纪机构之外,以书画爱好者为主的普通群众占了多数。家住运河开发区的陈女士横跨整个市区,专程带儿子来观展:“孩子在上绘画兴趣班,让他来开开眼界,学点技法。”
在画展现场,大闲堂画廊经理刘兆营说,他在许多城市办过画展,德州的文化氛围让他印象最深刻。
德州人对艺术的痴迷由来已久。并且,饱经文化熏陶的德州群众很“识货”。2004年,“秋天的二人转”在德州首演,第一场演出的门票,主办方通过登门游说推销出去 584张,上座率为70%。第二天,票房的火爆程度超出所有人想象,就连剧院过道上的加座票都被抢购一空。因为,节目打动了第一天的584个观众,是他们给演出做了广告。那种将二人转和话剧两个剧种的表演元素融为一体的崭新艺术形式,激发了民众的观演热情。
      只要有好戏,不怕没人看。德州人的艺术鉴赏水平毋庸置疑。
      不光是鉴赏,种类繁多的文艺形式,还被德州群众包装成大小不一、名目各异的文艺团体,亲身参与其中。白日里,但凡称得上公园、广场的地方,大都有文艺爱好者扎堆,吹拉弹唱,此起彼伏;入夜,活跃在街头巷尾的广场舞、合唱团,成了一道道风景,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处处可见的草根艺术家,诠释着文化艺术在德州的群众基础。

政府搭台

     弘艺京剧团,是新湖街道南龙社区的一支民间文艺团队,他们排演的《西厢记》和《长亭送别》有板有眼。8月14日,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一鸣惊人》栏目录制现场,两个节目通过初选,并于9月底赴京演出。
这是德州草根文化的亮点之一。让优秀的草根文化遍地开花,惠民、乐民,也是政府为民服务的题中应有之意。为此,我市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已形成“社区有队伍,天天有活动”的氛围。
重文化”,是理念,也是举措。仅今年以来,仅市艺术馆免费培训乡村文艺骨干,就已超过万人,专业辅导人员走进社区、村庄,举办各种门类的公益培训班,包括声乐、舞蹈、器乐、合唱、指挥、美术、摄影等等。与此同时,结合各个辅导点的实际和需求,帮助基层建立了一批秧歌队、舞蹈队、军乐队、合唱队、民乐队。
组织和引导公共文化活动,政府精益求精,妙招频出。德州跑驴等项目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出戏曲、剪纸等一大批民间艺人,打造了多个特色文化社区、特色文化广场。
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直接影响市民的幸福感。2011年,“幸福德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彼时,恰逢“十艺节”开始筹备。民心所向,加上各种政策优势,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包括大剧院在内的一批文化场馆应运而生,软硬件都堪称一流,德州这座城市越来越有“文艺范儿”。
两年时间过去了,政策仍在持续发力。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均已免费开放,近日又增建了市图书馆新城分馆。齐河县还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在终身学习的语境下,所有这些,都在提升着每一个德州人的文化素养。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既要搞好文化事业,又要搞活文化产业。以德州市演出公司为例,改制前“只有两枚公章”,改制之初“连张办公桌都没有”,时下已经资产数百万,不仅解决了就业,贡献了税收,更为繁荣地方文化市场、丰富社会公益文化生活发挥了作用。
随着“十艺节”接近尾声,德州演艺集团总经理杜军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正在联系国际一类院团来德州演出,已与杨丽萍、李玉刚等名角签约,德州百姓又将迎来一顿文化大餐。

 

冰清(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