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的糖业发展

家乡区县: 湛江市徐闻县

(一)基本情况
我县制糖企业和甘蔗基地主要集中在县境东部、北部和东北部及国营农垦垦区。2011年全县甘蔗糖蔗种植面积29.98万亩,总产141.5万吨,产值70750万元,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长4.79%,总产增长4.84%,产值增长36.8%。2012年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种蔗农户约8多万人,甘蔗种植品种以粤糖系列、台糖系列及福糖系列为主,占85%以上,平均糖分11.3%。目前全县有大水桥、下桥、前山和华丰等糖厂4间,分别由广东恒福糖业集团公司和广垦糖业有限公司等两家制业总产值的30%以上,也是徐闻的支柱产业和财税收入主要来源,糖业企业的税收约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0%以上。其中境内的华丰糖厂是我县唯一的年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糖企业经营,从业人员约3000人。其中,日榨甘蔗5000吨以上的糖厂1间,4000吨以下3间。
(二)原料甘蔗的生产情况
2011年—2012年,全县原料甘蔗收购价加权平均为507.34元/吨;全县约有约8万农户种植甘蔗,平均每户约收获甘蔗5.03亩。因收购价格提高,全县蔗农平均每户增加收入708元。
近年徐闻县榨季甘蔗生产情况表:
榨 季
种植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平均亩产量(吨)
07/08榨季
29.3
162.5
5.546
08/09榨季
23.6
107.2
4.54
09/10榨季
28.1
136.8
4.87
10/11榨季
29.98
141.5
4.72
11/12榨季
33.7
150
4.45
12/13榨季
35.9
167
4.65

(三)徐闻糖业经济组织形式
从90年代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家逐步放开食糖经营,吃惯“计划饭”的徐闻县制糖业面对市场一时手足无措,陷入每况愈下的尴尬境地。当时困扰糖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企业负债过重,流动资金紧缺;蔗源普遍不足,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经营方式守旧落后。内部漏洞大,有的糖厂一年光业务招待费就高达100多万元,一些糖厂甘蔗损耗率超过6%。糖厂的亏损直接影响了农民甘蔗款的兑现。不但企业举步维艰,而且使农民也伤透了心,挫伤了积极性。徐闻县在上世纪90年代末原有大水桥、前山、华建、下桥、迈陈、龙塘6家糖厂,除了大水桥效益稍好尚可维持外,其他5家严重亏损,资不抵债。1998年至1999年间,徐闻县政策性关停破产了华建、迈陈、龙塘3家糖厂。剩下的大水桥糖厂和下桥糖厂转制拍卖,前山糖厂租赁经营。
经过多次的资产重组,徐闻县的制糖企业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尚有大水桥、前山、下桥三家地方糖厂和国营农垦的华丰糖厂正在进行糖业生产。这四家大型糖厂中仅有国营农垦的华丰糖厂为国有控股企业,其余的三家地方糖厂大水桥、前山和下桥糖厂已基本实现民营化。资产重组运营后,产业集中度也有较大提高,极大的改善了糖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了行业竞争力。据了解,除广东国营农垦的华丰糖厂外,大水桥、前山和下桥糖厂属广东恒福糖业集团公司。广东恒福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母子公司组织型的集团企业,以制糖
作为经营主业,其生产经营涉及食糖加工、食用酒精生产、房地产开发建设、担保投资、国内外商品贸易等领域,企业集团总资产达25亿元,员工10000多人,是一家跨地区且集工、农、贸于一体,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
(四)甘蔗生产模式
从1998年开始,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湛江现场召开改水治旱办公会后,徐闻农户纷纷借改水治旱和调整农作物结构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以往种植甘蔗生产的主耕方式向种植香蕉、菠萝、北调瓜菜转变,徐闻县种植甘蔗的农户逐年减少。2008年以来,国际糖价逐渐回升,甘蔗种植遂又在当地掀起一阵热潮; 2010年的“糖高宗”风潮让人至今记忆犹新,粤桂琼等地白糖出厂价当年达到了创纪录的7800元/吨。在高糖价的刺激下,徐闻当地的甘蔗种植也开始了一轮恢复性增长,虽然农业部门狠抓了以良种为主的甘蔗增产技术的推广,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带动面小,基地效应不明显,导致徐闻民间耕作管理方式大面积上还是粗放耕作管理,科技含量低,集中连片的面积小,良种的覆盖率低、单产低,含糖份低,生产成本高,这是徐闻县甘蔗亩产量较低的一个原因。甘蔗生产必须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才能使制糖原料得以保障。
从2005年8月开始,位于曲界镇的国营友好农场开始引进以色列地埋式滴灌技术,共种植甘蔗352亩,2006年,又增加种植面积3600亩,累计种植面积3952亩,建有以色列地埋式滴灌甘蔗生产基地三个。基地甘蔗以种植成茎率高、生长速度快的高糖品种甘蔗为主。

欧祖强(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