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历史(2)
至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置潮州路,领三个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潮州路为潮州府,属岭东道,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设饶平县,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置惠来县,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普安、澄海县,万历十年改普安为普宁县。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在明初,潮汕仍是人烟稀疏,明洪武平定潮州时,所辖只有三个县,全潮州府共有六万九十七户,二十一万四千四百人,但从明代起潮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很大进展,陆续建大浦、平远、镇平县,这样潮州府就管辖潮汕兴梅共十一个县<潮州仍七个>,一直延续四百多年。在明朝潮州发展是较快的,贤才辈出。宋时潮州出过“前七贤”,加上唐时的赵德为“前八贤”,至明代人才更多,嘉靖时登科任职的不少,仅以潮州西湖的“雁塔题名”石刻上,突出的知识分子就有一百一十五人之多(只嘉靖一朝),这些人士中有状元、进士、会元等学位,也有按察使、尚书、知州、中书舍人、国子监博士、御史、巡按以及知县等等,这些先贤们在与潮汕人民开拓潮汕中,也开创了潮汕文化。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关于汕头的开埠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未得到理想利益。英、法、美、俄又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找借口起兵攻入广州后,美、俄也起兵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于1858年6月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给以最优惠待迂,并增开辟台湾、淡水、潮州等十个通商口岸,潮州这个口岸便开辟在汕头,从此汕头就逐渐开辟成为对外通商商埠。1861年称汕头埠,清宣统年间设建设局,
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汕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正式与澄海分置,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汕头、揭阳。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
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 不过, 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