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的粮价

家乡区县: 韶关市乐昌市

旧时,乐昌粮价是随着行情而起伏的。一般地说,年成好、稻作收成正常,粮价较为稳定,反之,则一日三涨。民国二十年后,农业年成转正常,每百斤(司码秤)稻谷,新出时为白银三元五角左右,荒月时为五至六元。这样的粮价,至民国二十五年前大致如是,但后来的变化很大。

抗日初期,广州沦陷后,日寇企图打通粤汉线,进军北上,紧逼清远琶江口,造成盐贵米贱。乐昌县城的粮价,不管熟月荒月,每百司斤稻谷只值五至六元。到民国二十八年春,广东省政府迁来韶关,韶关成为省会,百业复苏,消费量大增,粮价有升无跌。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广东省政府在民国二十九年一月的第九届委员会二百九十一次会议上,通过成立广东省政府粮政局,乐昌县成立粮食管理委员会,筹措购粮基金,办理粮食调查登记,粮商贩运登记、管理、监督以及市场管理、粮食调节等事宜,以图缓解粮食矛盾。可是,虽然设立了管理机构,仍然抑制不了粮价的增长。粮政局编印的《广东省八十三个县米粮零售市价表》记载,乐昌县在民国二十九年每市担的米粮价(国币)是:六月份十三元,九月份二十六元,十二月份三十一元;民国三十年一月份三十三元,四月份五十五元,六至九月份七十三元,十二月份七十六元。粮价不断上升,人民苦甚,广东省政府乃于民国三十年撤销粮政局,改立田粮管理处,把田赋转为征收实物(稻谷),公教人员薪饷(工资)改发实物(稻谷),此后,粮价虽依然继续上升,但上升的步子较为缓慢,民国三十三年每元国币可买到大米九至十斤,此状况延续到次年冬乐昌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冬,国币贬值,物价开始飞涨,每担稻谷从一千元、二千元涨至万元。民国三十五年,一司担谷为金元劵十元,粮价出现过一两个月的平抑。不久,粮价又猛飞暴涨至每司担十万元,五十万元。到民国三十八年,改用银元劵,半个月后,粮价仍以一日千里之势飞涨。每担出现一亿元,两亿元。那时粤北一带,流传一首客家民瑶:“金十足来银十足,百万大关落袋笃;早上能买一担粮,下午仅买一碗粥,呜呼哀哉,政府设了大骗局!”粮价暴涨,民不聊生,群众痛恨之余,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起,自发在市面上用港币、白银流通,那时每百斤稻谷在银元四元五角至五元之间,直至解放。

每个人都有个虎哥(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