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最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

家乡区县: 茂南区

      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主要由太阳辐射、大气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太阳辐射是天气变化的基本动力,是形成一个地方气候的主要因素。所谓有冬冷夏热,主要是一年之中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的结果。大气环流是由于地球上热量分布不平衡所引起,它的作用导致区域之间热量和水分等方面的交换,加之各地地形的千差万别,这对一个地方气候形成与气象灾害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茂名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因季风交替的迟早,气象因子之间匹配不当,不仅造成气候年际变化大,还出现了气象灾害,同时茂名处于低纬,面临海洋,既受大陆性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加之地形和海陆影响,构成了多方面的气候形成因素。

茂名地形地貌复杂,起伏较大,总的趋势是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既有崇山峻岭,也有丘陵、台地、平原盆地和河流,因而也造成了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

影响茂名的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以下7种。

1、台风

(现统称热带气旋)是本市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但它又是夏秋季节主要的降水来源,对农业用水又是有利的。据统计,每年影响本市的台风约3次,最多年份7次,最少年份0次。从月份分布来看6-10月是台风主要影响期,此期间影响本市的台风是全年总数的90%以上,其中8-9月最多,占50%以上,尤其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最密。
台风的破坏程度决定于风力大小及登陆位置。在阳江至徐闻之间登陆的台风,尤其是在电白沿海登陆的台风对本市影响最大。沿海地区风力大都在9级以上,并带来大雨或暴雨,造成洪涝灾害。在海南岛及其以南登陆的台风,特别在琼海至文昌之间登陆的台风对本市也有较大影响,风力在8级以上,并有大雨或暴雨。在台山及其以东登陆的台风,对本市影响较小,但若登陆后台风中心向西北或偏西行,并穿过 112°E以西,如6903号台风,也会带来大风和暴雨天气。

2、暴雨

暴雨是指日雨量≥50毫米的强降水过程,日雨量≥100毫米为大暴雨;日雨量≥250毫米为特大暴雨。本市暴雨的成因可分为锋面低槽暴雨,台风类暴雨和热对流暴雨,其中以锋面低槽暴雨和台风类暴雨较多。据61-90年资料统计,一年四季本市均可出现暴雨,但信宜以4、5、6、7月居多,高州以5、6、7、8月居多,化州以5、7、8、9月居多,茂南以5、6、8、9月居多,电白以6、8、9月居多。全年暴雨平均次数:信宜7.4次,高州8.0次,化州7.6次,茂南7.8次,电白6 .6次。

3、低温阴雨

冬末春初,冷暖空气常相持于华南沿海,使本市出现低温阴雨。当日平均气温≤12℃,连续三天或以上;或日照≤2小时,日均温≤15℃,连续7天或以上,称为低温阴雨过程。其中3-5天为轻,6-9天为中等,≥10天为重。主要是威胁早造育秧。低温阴雨天气有干冷湿冷两种,一月份当强冷空气入侵后,气温骤降,天气干晴,气温日较差大,日均温在12℃以下,连续三天以上时,可造成烂秧,但较少见,除北部山区偶见外,一般不易出现;我市多是湿冷型,低温寡照,阴雨连绵。这种天气1-3月均可出现,尤以"立春"至"雨水"两个节气最多。历年平均出现次数为1.1-1.6次,最多4次(1967年)。低温阴雨持续时间长短及其强度,要看冷空气的强度和补充情况而定,因冷暖空气对峙时间长短而异。常为3-5天,平均6-8天。低温阴雨的出现多是大面积的,故同一次阴冷过程,各地的持续天数及极端最低气温差异不大,但由于本市南部有海洋性暖湿气流的调剂,气流回升比北部快,故阴冷的危害程度,自北向南逐渐减轻。通常是北部多于南部,山地重于平地。

4、⑴干旱
我市各地年雨量虽多,但由于分配不匀而出现旱月,多见于春秋两季。划分干旱的确切标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随着土质及降水性质的不匀,划分旱与不旱的界限也完全不相同。为便于统计参考,我们省曾作过统一的划分。其标准为春旱: 2-5月,连续下雨(一日或数日)的累积雨量≥20毫米的最长间隔日称最长春旱期,其中以10-29天,30-59天,≥60天划分为轻、重三级,若冬连春旱又是最长春旱期,则将中、轻升级。秋旱以8-10月≥40毫米雨量间隔日统计旱期,以10-29天,30-45天,≥46天划分为轻、中、重三级。
  ⑵春旱
冷空气活动的次数与强弱是形成本市2-5月降水多寡的主要条件。冷空气过强过弱都使锋面位置偏南或偏北,从而在本市范围内,出现晴朗少雨天气,形成干旱。据统计,我市春旱南部多于北部。南部茂南、电白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一次连旱日数多在30-75天之间,大于90天的也偶有出现,1954年9月─1955年4月,信宜出现秋冬春连旱,干旱期长达214天。
秋旱:8-10月,当冷空气南下早或台风偏少,都会发生秋旱。地区分布恰与春旱相反,北部重于南部,信宜、高州10年有8年秋季缺雨。南部为40-50%。由于内陆山区的山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故北部山区秋雨虽少,但实际上旱情倒比南部轻。秋旱一次连续过程多在20-40天,超过40天的机会较少。历年最长一次是1966年8月 1日至10月31日,长达三个月之久。
5、寒露风
在寒露节气前后(9月20日-10月20日),北方干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明显下降,当日平均气温≤23 ℃,连续三天或以上,则称为寒露风。这时正值晚稻抽穗扬花期,使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轻者减产,重者甚至失收。寒露风对农业的影响一般北部比南部重,山区比平原早和重。历史最早出现时信宜为9月24日,其余各县(市、区)为9月29日,最迟出现时段为10月18-20日。寒露风天气时段以10月中旬最多,占80%以上,每年出现1 -2次,每次过程持续2-3天,少数为4-7天。1979年信宜长达21天。各地出现寒露风的年机率:信宜74%,高州、化州55%;茂南50%,电白29%,在五十到六十年代出现机率较少,七十年代出现较频繁,八十年代以来又较稀疏。

6、低温霜冻
冬季受强冷空气侵入影响,易出现低温霜冻天气。隆冬季节,当北部强冷空气侵入本市后,天气晴朗,夜间风力微弱,由于辐射冷却,使地面温度下降至0℃时,地面植物叶茎上的露珠便凝结成固态的冰晶,叫做霜。农作物受到≤ 5℃的低温和霜的冻害,而发生干枯死苗现象,则称霜冻。本市出现霜冻的机率:信宜为63.6%,高州为56.3%,化州48.5%,茂南22.6%,电白16.7%。霜冻主要出现在12月至来年1月,北部重于南部。八十年代以前中、北部地区平均每两年就出现一次,南部地区四至五年出现一次,九十年代以来气候变暖明显,霜冻也随之减少。最早初霜期是11月22日(化州1955年),最迟终霜期是3月4日(信宜1972年)。各地最长霜日化州15天,高州10天,信宜7天,电白4天,茂南2天。年平均霜日化州、高州、信宜1.5天,茂南、电白0.3天。1955年冬和1975年冬是本市解放以来霜冻最严重的年份,1975年12月17-27日,信宜、高州北部山区下了冰棱(即雨淞),漫山遍野一片银白,公路结冰6-7厘米,小河冰封断流,河鱼被冻死。

7、强对流天气
2-6月间,当北方南下冷空气在华南地区与南方强盛的暖湿气流相遇,造成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产生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灾害天气。强对流灾害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只有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破坏力极大。它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很大,比如1978年3月9日电白和茂南共十一个镇遭受10-11级的雷雨大风和大冰雹的袭击,雹大且密,平均每平方米有50-70粒,最大雹粒长20厘米,宽15厘米,重达19公斤,一般重1.5-25公斤。这次冰雹造成严重灾害,有5120户受灾,打烂房屋7960间,打烂船只75艘,死4人,伤810人,农作物严重受灾。冰雹多出现2-5月份,其中3-4月最多,占80%;龙卷风和强雷雨大风(指≥9级)多见于3-7月份,其中4-5月占62.5%。强对流灾害从出现时间来看,2月份多出现在傍晚至上半夜,3月份多出现在下半夜至上午,4月份多出现在早晨至下午,5-7月份冰雹和雷雨大风多出现在下午至傍晚,但近海的龙卷风多出现在半夜至早晨。

目前,对于一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演变规律,认识还不十分充分,还有待人们去研究摸索。但作为唯物论者,坚信客观世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危害人们的各种灾害性天气现象,终究会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气象工作者表示:只要经过不断努力研究,也一定能够逐步摸清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让气象工作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作出更大贡献。http://www.wm23.cn/melonpiz

美好的孩子(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