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师”纪念亭简介

家乡区县: 汕尾市陆河县

“红二师”纪念亭位于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村,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1997年冬筹建,第一期工程于1999年12月建成。“红二师”纪念亭亭匾、碑文分别由时任中共汕尾市委书记的彭禹贤同志提写、审稿。“红二师”纪念亭建成后,成为我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基地。

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是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22年夏,海陆丰农民运动兴起后,彭湃同志的亲密战友、得力助手杨其珊(1871—1933,祖籍陆河县新田镇参城村,青年时随父迁至海丰县黄羌镇大湖村,1923年1月任海丰县农会会长、1927年5月初当选中共第五届委员,1930年12月当选海陆紫苏维埃主席团成员)回到故乡新田宣传农民运动,与范照南(1879—1932,新田镇激石溪三江口村人,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激石溪农会会长、新田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东江特委主席团成员、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中共海陆紫县委常委)等人一起,以激石溪山区为依托在新田一带发动农民革命运动。1923年2月,先后成立了参城、激石溪、仙草径等村农会,1925年4月成立了新田区农会,范照南任区农会委员长,萧河源等任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10月,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志率师抵新田,并与范照南等农会领导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农会情况,勉励他们做好农运工作。以激石溪为主的农运基地,为后来“红二师”建立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河县新田镇激石溪是“红二师”的指挥部。1927年10月7日,南昌起义军24师70团团长董朗(原名嘉智、号仲明,四川成都人,1894—1932)带领南昌起义军1300余人,南下广东,经陆丰博美、大安抵达新田进入激石溪三江口村,当地农会及群众即时行动安排食宿,把病伤战士安顿在自己家里照料。新田及附近各区乡农会还给部队送来慰问品。从此,该部队(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董朗任师长)以激石溪山区为依托,展开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在“红二师”军事力量的主导下,当年11月举行陆丰工农革命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起陆丰县苏维埃政府。从1928年起1月起,“红二师”在各区农军的配合下,进行了无数次战斗。当年1月,在激石溪、万东农军配合下,攻打紫金南岭地主武装,2月1日攻克南岭反动武装堡垒;在“红二师”的鼓舞下,各区乡农军四面出击,分别向当地反动武装发起战斗。各区、乡农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海陆丰红色区域迅速连成一片。当年6月14日,董朗师长率500余人,从激石溪向陆丰东南进发,抵达陂沟、内洋,经几次战斗,由于敌强我弱损失较大,后重返激石溪休整。“红二师”和农军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视“红二师”及农军为眼中钉。从1928年夏起,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多次调集强大兵力,对激石溪根据地实施“围剿”,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为。我军民同仇敌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但在强大敌人的包围和轮番进攻下,根据地军民遭受到严重的挫折。1929年秋,“红二师”奉命撤离激石溪根据地。由于反动派的进剿烧杀,激石溪2000余军民惨遭杀害,无数房屋被烧光。

“红二师”虽然撤离激石溪,但“红二师”的精神和业绩仍然留在根据地。为了继续坚持武装斗争,1929年秋,由各区农军抽调力量,在激石溪根据地组建了一个红军连,恢复陆丰地区西北区的游击斗争。10月红49团成立,激石溪红军连编为三营七连,连长范容。1930年1月,红49团从激石溪出发,向新田、河口进军展开游击战。1930年11月,根据闽、粤、赣边区党代会的决定,海丰、陆丰、紫金三县党组织及政府机构合并,成立海陆紫县,原机构撤消。12月,三县及惠阳多祝区党员、工农兵、共青团代表,先后到达激石溪高岗子,相继召开了党代会、工农兵及团代会,宣布成立了海陆紫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及团县委。高岗子、三江口、桥子头、暗径子先后是机关所在地。

海陆紫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扩大革命斗争影响,打击反动派,海陆紫县常备队配合红军,从1931年3月起,先后攻打河田、新田、上护、潭西、螺溪、河口等地反动警卫团、民团及反动地主武装。

残い(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