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券商在收盘后还是做了点调研的,结果有一个发现,90后满仓100%,买早餐的钱都没有了;80后八成仓位,留着银子供楼;70后五成仓位,经历过熊市的人都知道烂股损一时、蓝筹毁一生;60后最苦逼,眼看着股指不按套路出牌,人生最大的悲哀莫不过于此,“高仓健”变成“仓井空”。
券商为什么成为香饽饽的,有一个神回答是这样的,如果把股市当作KTV,券商就如同妈咪,个股就好比小姐,这个KTV生意好了小姐肯定会捧红几个,但是很难把握,而妈咪就很好把握,又很明确受益,精辟倒是精辟,尼玛不知道什么叫过犹不及吗?跨年度的行情非要一天之内赶尽杀绝,寸草不留吗?
言归正传。
指数的上涨或下跌从来都是不讲道理的,或者说是非理性的,跌会跌过头,涨会涨过头,眼下的上证指数就属于短期涨过头,长期有待涨的阶段,调整是必须的,而且越快越好,越充分越好。这是第一个判断。
这一轮牛市对应上一轮熊市都是结构性的,什么叫结构性?就是板块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是结构性牛市,结构性熊市我们已经见识过,指数虽然熊冠全球,但是创业板指数两年之中从598点也暴涨至1600多点,涨幅和道指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形成指数熊市、板块牛市的格局,现在指数无疑进入牛市,蓝筹股指标股轮番推动的正是指数,上涨的板块也就是金融、能源、电信、交通这样的曾经被低估的大盘股,相对应的熊市牛股在这波行情中自然就没有地位,甚至成为死亡板块,这种情景在1995年-1997年的跨年度行情中出现过,上海本地的小盘股基本上被遗弃,即便从市盈率的角度看,上年度的牛股在本年度空间也是有限的。这是第二个判断。
沪深两市重返3000点不是什么难事,引起恐慌的是成交量,此前天量6000亿,不久便是9000亿,截至盘中调整一个多小时达到5000亿,过万亿的成交量转眼就来了,这些资金基本上可以判断是机构的资金,虽然水皮说过2500点之后中国大妈才会跑步进场,但是显然不可能如此呼啸而至,机构 融资才会形成如此集中抢筹的局面,可以预期的是后期依然是来自机构的主力,A股在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如果从3%调整到13%,那就意味着境外的指数为追踪的基金配额A股的份额就会上升4倍,仅仅是被动投资需求也是巨大的。换句话讲,A股的指标股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指标股的上涨和业绩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和需求有关,这是第三个判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