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杂谈

家乡区县: 德州市齐河县

在对碑帖的观摩学习中,一般有两方面容易忽视,一是碑额,二是碑帖内容。后者解释句读,掌握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可以了解一些不常见的,甚至是相当缺乏的史料知识,学习书法的同时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才可以避免有知识没文化、有灵性而无学问的不足。古人刻碑,一般都有碑额,成为约定俗成的模式。唐颜真卿书碑,多半由李阳冰来书就碑额,是极为匹配的一种合作方式。时下展览中,某些大幅的楷书或行书作品中,常在天头或起笔位置以篆隶书题签,实际上可以看成是碑额形式的变异。对于碑额来说,掌握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但字数太少,运用发挥难度大,不易为创作服务,因而常被轻视。实际上,碑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创作提供一种“奇思”。笔者现结合一些著名碑额谈一些浅见。

《张迁碑》本身属隶书神品,碑额更是锦上添花,在各种历代碑额中最负盛名,令人百观不厌,叹为观止,为先贤超妙的笔墨功夫所折服。从字形体势上来看,篆隶结参,属缪篆体式,符合时代的审美特色。最具有特色的笔画乃三点水偏旁,横画和捺画收笔时采用隶书用笔方法,提笔而后稍顿,只是顿笔稍轻,略具其意而已,捺画具有装饰意味。部分结体处理极为夸张,如“城”字“土”偏旁安放在左上侧,“颂”字左右两部分打破均等分配比例,“荡”字草字头简化,与下半部分比例对比极为悬殊。“表”字下方撇捺画极为夸张,这些字例整体上显现出稚拙之感,充满了神奇的魔力,为后世书法家或篆刻家吸收运用,尤其在入印方面多有尝试。《张迁碑》碑额文字入印频度仅次于《天发神谶碑》和《好大王碑》。《天发神谶碑》和《张迁碑》共同之处在于篆隶相参的特征,适合入印。前者笔画带有方头尖尾的特征,给人以刀法方面的启示,因而更受青睐,以《张迁碑》碑额文字入印不乏佳作。“谷”为吴昌硕直接以原碑额文字入印者,取法十分巧妙,做到“印从书出”。“书远每题年”为黄士陵所刻,这方印之印文任何一字皆非原碑额中所有,但极见巧思,如“远”字走之底巧妙地借用碑额中三点水旁,结构符合原碑额,妙笔生花。来楚生所作“君叔之后”,直接拿来的只有“君”字,其余皆是依意而造,可谓天衣无缝,令人不得不叹服来氏的变通吸收运用能力。这其中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原因,有过人的睿智之处,更有独特的艺术视角。

冰清(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