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谈

家乡区县: 德州市齐河县

《吊比干碑》和《中岳嵩高灵庙碑》之碑额,与《张迁碑》迥然不同,带有不拘一格的奇肆怪诞气象和别致生动的装饰化特征。前者整体笔画粗细较为均匀,特别之处在于笔画两端巧妙利用镌刻过程中刀斫之功适当夸张,带来独具一格的视觉效应,甚至可以说是开后世美术字之先河。《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碑神品,林散之生前极为推崇。碑额为阳刻朱文,极为难得,装饰化特征较之《比干碑》更复杂多样,已经近似图案,具有清丽怪异的气息,夹杂了篆隶楷等多种书体体势,该碑额可以在创作篆书对联中加以借鉴运用。笔画较简者变化少一些,起收笔处加宽而更为方锐。笔画愈是繁多的字形变化就愈繁复,方圆结合,庄严中显现出怪异之像。最具有特色的如“岳”字处理,带有草篆特征,“碑”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灵庙”二字尤为奇特,“灵”字仿佛一尊佛像,“庙”字则如一老僧在听暮鼓晨钟,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可以说,汉字本身蕴涵有图案化特征,适当的时候被适度激发出来,会增添表现情趣。突出表现了魏晋时代多元思潮涌动,艺术上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追求个性解放,以及在动乱纷争、危如累卵的时代潮流下、朝不保夕担忧中,脆弱心灵的震颤,同时还有那些民间工匠们随心所欲的奇思妙想,不拘泥于陈规俗套约束的自由表达。

在历代遗留下来的数不清的碑刻墓志当中,各种风格的碑额多种多样,应当成为必要的取法资源。在文学创作方面,曾有人感叹现代人已经写不出诗来了,因为诗已经让前辈写完了,这句话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但后人仍然可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中国画发展到“四王”之时,很多人普遍认为绘画将走向终结,但随后陆续走出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等大师。书法也是一样,一方面,碑帖取法不断为前人所踏遍,但另一方面,新的资料不断发掘,甲骨文在民国时期被发现,出现了一批甲骨书家和印人,这是前人没有的福祉。时下学习碑帖,不必跟随时风,不是米芾就是王铎,视野可以更宽广一些,但也不要刻意回避,同样是取法“二王”,几千年来,有杰出成就的书家也有很多,关键在于取法者本身。风格独特的碑帖,可以激发新的创作灵感。碑额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不失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冰清(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