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曾经风靡一时。它的前身,是香港已经销声匿迹的飞机榄。那时广州西关一代非常流行飞机榄,卖榄人把榄抛上三四层楼高给客人,客人从楼上抛下钱来交易。飞机榄又是西关小姐的最爱,但他们散步不出闺房,卖榄人为了吸引她们的注意,就装扮成大公鸡,吹奏唢呐叫卖,变成现在的鸡公榄。鸡公榄是用上号的白榄经过复杂的工艺腌制加工而成,甜的是和顺榄,咸的是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入口清甜爽脆,回味无穷,深受老广州人的喜爱。
2012年9与,初秋的星期天中午,酷热,天晴。在广州荔湾区的上下九路,唢呐奏出的鸡啼声在喧闹的步行街头回荡。
“鸡公榄!有辣有唔辣!”一位头戴尖顶竹帽子、穿着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吹着唢呐模拟公鸡叫的大叔在叫卖。这位大叔,就是广州老西关的卖榄人黄志敏。
50多岁的黄志敏并非接头艺人或者“走鬼”,而是荔湾区文化交流协会的工作人员。他在1999年入行,起初只是兼职,后来转为全职,在上下九卖榄,晃眼已是13年。“每包一元五毛,有辣有不辣”,黄志敏每天便是这样一边喊着一边竖着装在“鸡腔”里的白榄。他说:每卖出怡宝可以赚到1毛钱,一天大概能卖出近50包。周末及公众假期可以卖到二三百包。路过的街坊,有些会掏钱买榄,更多的则喜欢拉着“大公鸡”合影。黄志敏每次都笑着配合拍照。
“当街买榄,怕不怕被(警察)抓啊?”有街坊好奇。黄志敏哈哈大笑,指了指胸前的工作证––荔湾区文化交流协会。他是荔湾区辖内的失业下岗人员,在荔湾文化交流协会的帮助下当上文化宣传员,获准在上下九卖“鸡公榄”,“一半为了宣传老西关传统文化,一半为赚吃饭钱。”
鸡公模型有5公斤左右,黄志敏每天要背上12个小时,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累了就坐着歇息。虽然“鸡公榄”很受游客欢迎,但很辛苦,赚钱不多,没有太多人愿意入行。但愿有年轻人爱上鸡公榄的味道,继承旧人的卖榄情意。
鸡公榄初吃时味涩,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无穷。果肉富含钙质和维生素C,中医认为,橄榄性味甘、酸、平,入脾、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烦醒酒,化刺除硬之功,冬春季节,每日嚼食2-3枚,可防止上呼吸道感言。儿童经常食用,对骨骼的发育大有益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