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东坑上屋村元宵灯会风情

家乡区县: 汕尾市陆河县

东坑上屋村灯会地景闹元宵活动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是该村彭氏先祖简宜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来的。这一民俗活动很快为当地百姓所接受,从此年复一年延续下来,距今已有240多年历史,成为当地传统的民间习俗。2007年“东坑地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灯,为当地人视为吉祥之物,客家语言“灯”与“丁”同音,“出灯”寓意“添丁”,引申为添丁进财、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之意。每个灯都寄予一个良好的愿望与祈盼。由于社会的进步,百姓视野的不断开阔,年复一年且比较单调的“元宵赏灯”活动已难以满足村民越来越高的欣赏要求。因此,该村先民集思广益,巧妙地把民间传统戏剧表演艺术融合进来,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灯会地景闹元宵”活动。灯笼制作也是一年比一年新颖,式样多姿多彩,有观音送子的彩莲灯、五福临门的梅花灯、年年有余的鲤鱼灯、还有四季平安的四角灯、六六大顺的六角灯……,上屋地景以汉民族历史人物、传奇故事、古典文学为题材,编成一个个戏剧情景节目,如《八仙过海》、《八仙骑八兽》《薛仁贵征东》等。地景队伍的演员均由本村村民300多人组成,完全属于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活动。

“地景”产生后,民众又把“迎神祈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项相对稳定的村与村之间的民俗民间艺术赛会。“赛会”是以小村为单位搭置“灯楼”或“灯棚”,灯由各家各户自行制作挂于灯楼或灯棚而村与村之间的评比,则看哪个村的灯棚漂亮,灯制作精巧且寓意深刻。此活动促使各村能工巧匠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工艺制作得最精最巧。灯的制作更是五彩缤纷,各显其才。如“走马灯”、“宫廷灯”、“观音坐莲灯”等等有科技含量的灯也应运而生。

“灯会”以一支相当壮观的迎神、迎灯(出灯)、扮景和舞龙、舞狮、舞象以及花篮队、秧歌队、彩旗队、花环队、鼓乐队等队伍组成,出游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四点开始,从本村晒谷坪出发,沿7个村寨游行表演,并固定好队列次序:官锣开道、大彩旗八面(由四位耆宿长者和四位青年分掌)寓意老少同乐;所谓迎灯又叫出灯,是用竹篾编成椭圆长筒状外用纸壳裹着加刷桐油而成的漂亮小灯笼,均匀地悬于长竹竿上成串,每串13—14只,内点耐燃蜡烛,除头尾两人一手持提外,依次就是一人两手分用,即一手持前串尾端,一手持后串前端,能使串串相连不碍灯火(如此连成长列100米以上),橙黄色的灯光明亮耀眼,远看如火龙晃动(寓意丁财两旺),其后便是化妆完美的地景队列(由于全程都是三五步配备一煤油筒火炬、故演员的容貌姿态,服饰道具都明晰显现)。接着是八音大锣鼓高音吹擂民间乐曲,随着就是四位穿戴礼服礼帽的长者共同抬着神座彩轿(意为神人共乐元宵佳节,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康),沿途燃放绚丽多彩的花灯炮(结成十二托,悬于长木上,每托花样不同)烟花腾空而起,鞭炮、铁制的三连响大顿炮震耳欲聋,把山村夜晚装点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景象蔚为壮观。如此场景吸引了大批村里村外的群众观赏,犹如过节一般,热闹非凡。
走过百余年风雨历程的东坑上屋灯会地景闹元宵活动,虽一度中断,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重放异彩,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得到升华,再赋以新的精神和新的艺术内涵。

东坑镇上屋村灯会地景闹元宵历史悠久,是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酷爱传统文化艺术的鲜明个性,其涉及文学取材、服饰制作,审美效果、充分体现民族气派和地方特色,并肯定集体性、群众性以及综合性。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浓厚民众意味的广泛群众性,它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残い(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