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河县城河田镇老圩下寨园下面的一条大溪上,原来有一座建造于八十年前、用水泥钢筋淋成的大桥——义同桥,又有人叫它“米筒桥”,后改为“意重桥”。它是陆河县第一座用水泥钢筋建造的较大型桥梁(有些资料说当时此桥是石拱桥,是错误的)。它的建造成功是陆河县建桥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里程碑的伟大意义。
此桥建在拱桥坑下游靠近螺河的田心坑上,是陆河、紫金、五华和揭西等地通往陆丰和海丰等地的要道。
这里原来架设有简易的树桥,暴风雨时行人不安全,树桥也多次被洪水卷走,人们只能望溪兴叹。这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当时,河田火山下罗姓四世祖侯命公后裔看到这种情境,便为民众着想,自告奋勇,毅然出巨资在这里兴建一座水泥钢筋大桥。建桥的水泥钢筋要靠进口,在汕尾港起岸,后用小船运到河田。钢筋有一圈一圈的纹路,人们称之为“竹节钢”。水泥是用大树桶装的,一个桶可装五百多斤。因为这些造水泥的外国人是红头发,所以当时人们称水泥为“红毛灰”或“红毛泥”。
该桥长(包括码头)10米左右,宽2米多,高约6米。(它的质量和造型跟现县城北面通往下坝村旧址的“上举桥”十分相似。)中间没有桥墩,桥面两侧有1米高的栏杆。它造型美观,质量坚固。在当时,技术堪称一流,造这种桥梁是“敢为天下先”的创举。
义同桥建成后对改善人们的交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此桥在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开公路时,被拆掉一侧栏杆,在它的另一侧用树木把桥身加大,供汽车通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把它拆掉重建。
在此桥建成后不久,上述罗姓十二世祖上举公后裔又在现县自来水提水塔上面通往上砂、五华和紫金的要冲上的坑背坜大溪上建造一座造型、质量及规模和义同桥相似的水泥钢筋大桥。它虽然经受了八十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但它基本保存完好,两侧“上举桥”三个大字清晰可见。它是和桥身一起淋成的。现桥身依然坚实牢固、表面光滑平整。人们看后赞叹不已。
说起这两座桥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感人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掀起毁桥风波。国民党上级政府指令,要求各地易被日寇占领的地方的交通要道上的桥梁要毁掉。我们河田也不例外。建造这两座桥梁的罗姓群众对桥十分爱惜,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桥的两端外的泥路上各挖一条深沟,作用等于毁桥,事后把深沟填平,大桥又可通行。这样做既保护了大桥,又敷衍了上级的命令,真是两全其美。这件事在当地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
保存完好的“上举桥”是陆河人民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积极地给予保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