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陆河县过年打狮习俗及现状

家乡区县: 汕尾市陆河县

早在一千多年前,陆河人的祖先在中原时,过年(春节)就有“打狮”拜年的习惯。后来他们迁到陆河,也把这种风俗带到陆河,一直流传至今。

陆河人所称的打狮,有些地方人称之为“舞狮”。该狮的种类,陆河人称它为“金狮”。外地也有人叫它“客家狮”。狮是万兽之王。它是人们崇拜的图腾。人们以为它参拜了就能驱除邪恶,老少平安,家庭就会兴旺,事业就会发达。商店工厂和其他单位也非常喜欢金狮参拜。

几十年前,陆河人过年的时候,都要请狮班来自己的村(街道)打狮。个人也可以请一棚(场)狮。打狮是以“武术”为主,喜剧文艺为辅。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是闹元宵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狮班有15人左右。他们个个腰中捆着红布带。据说,这种腰带能避邪防身。过年打一棚狮的流程是:开始,狮班要拜神坛社庙。一个人顶狮头,一人顶狮尾,打鼓、敲锣和打钹各一人,还有一个人发“拜年贴”。“拜年贴”写着“恭贺新禧,×××金狮班参拜”的字样。他们由当地的一个人带路,一路上敲锣打鼓,摆弄狮头。到了神坛社庙和祠堂的地方,狮子都要下跪参拜,在神的案桌上发放一张拜年贴。

神拜好后,他们一行就到各家各户拜年。在狮子到来时,主人都在门口燃放鞭炮迎接。拜年者先在人家门口转一圈,然后由打锣鼓的先行,连跑带跳,冲进室内,先到正厅转一圈,狮子要下膝参拜。在桌上要发一张“拜年贴”。完后再到厨房参拜。做法跟正厅里一样。然后,打锣鼓的先冲出门外,狮子在门口还要回首点头,向主人告别(他们进出不能踩人家的门槛)。接着,就到另一家参拜。这种做法,陆河人叫“参家”。

参家完成后,狮班就在村里的禾町里表演武术。禾町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师傅们打锣鼓坐在正方的一侧。狮子和戴着面具的两个王猴子和两个“瓦沙和(也叫“沙和”或“沙生”。)”先后出场敬拜师傅。师傅起身回礼。

接着,他们就表演武术节目。“瓦沙和”有一个“精”,一个“瓦”(痴呆)。两个“瓦沙和”都摇着扇子。王猴子戏弄狮子,引起了狮子的怒吼。王猴子就推着“瓦沙和”给狮子咬。精的“瓦沙和”放出臭屁握在手掌里,灌给“瓦”的“瓦沙和”吃。陆河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蝉:“瓦沙和还有一个精瓦”,“瓦沙和给人灌臭屁”就是出自于此。然后,两个“瓦沙和”就“鼓力子”(各用肚子顶着他们的一根竹拐杖的一端向对方发出推力)。一会儿,精的那个沙和就把拐杖自己的这端用八仙桌的桌脚顶着。“瓦”的那个不知道,仍拼命地出力。那端一滑,它便倒在地上。引起了观众们的捧腹大笑。接着,他们就表演打“棍斗”(跟斗),跳过八仙桌。以前,有的狮班还能跳过风车。

然后,他们就表演拳术。先是几个人打徒手拳、棍拳和表演溜针的武艺。他们打的拳叫“南拳”。接着,有8个人同时上场,每两个人一合对桩,各拿着武器,一招一式地进行比武。锣鼓自至终地伴奏着表演,“仓冬仓仓,七七七七”的锣鼓声把表演推向高潮。这种板调叫“狮锣鼓”。师傅们动作灵活,武术高强,很多动作都非常惊险,扣人心弦,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热闹非凡。比武结束后,师傅们就起身一同向观众鞠躬,表达谢意。
表演结束后,当地代表擎着一面贴着纸币、挂在有尾的小青竹上的布赠给狮班,这是赏银,名称叫“赏标”。布的两侧分别写着:“武艺超群(或别的词语)、××村(街道)敬赠”的字样。

接着,原来参家的那班人马又按原来的路线及做法,去敬神和到各家各户收“红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红包1角或伍分钱。参完家打狮便正式结束。

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受到娱乐多元化的影响和广东狮的冲击,很多人不太愿意看;打金狮已赚不了多少钱,很多年轻人到外地谋生;加上打狮又非常辛苦,已很少年轻人练习打狮。目前,陆河县狮班的数量日益减少。存在的都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道具严重不足,几乎都没有“王候子”和“瓦沙和”的面具,很多传统项目都到了失传的边缘。因此,抢救陆河金狮的传统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2008年11月12日,台湾客家电视台和台湾某大学客家研究人员专程到陆河县同河田镇岳溪的狮班交流两岸的狮艺。岳溪狮班添制了“王猴子”和“沙和”等面具,日夜刻苦训练,按传统的套路打了一棚狮给台湾同胞观看和录像。这些台湾客家研究人员兴奋不已,给予较高的评价,并作出结论,台湾客家地区打狮的做法跟岳溪狮班基本一样。

从岳溪狮班的身上,让人看到了抢救陆河金狮的一线希望。但,这还远远不够。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抢救和振兴陆河打狮的客家文化遗产,把陆河打造成文化强县贡献力量

残い(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