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得名考辩

家乡区县: 清远市阳山县

地名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签。要了解和掌握清远的历史文化源流,不能不从“清远”这一地名的来历说起。据1995年版《清远县志》记载:“南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置清远郡,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5县。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这一记载,交代了清远得名的肇始,起到使人“知其然”的效用,但却未能使人“知其所以然”。“清远”缘何叫“清远”,而不是叫其他名堂,由于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心头之谜。近年来,本地学界围绕“清远”二字的来历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试对其中几种代表性的说法作一辨析。
一说缘于水。早期清远县文史工作者刘林在其所撰写的《清远历史和行政区域沿革》一文中提到,北江古称“冽江”,洌者,水清之义。清远作为一个地名,即取其义。对此,本域文史专家罗耀辉先生曾在有关报刊上发表《清远之名缘于水》的文章,表达了基本相同的看法。他说,清远是“清波流远”之意。因境内有北江,“清”言北江之水质,“远”言北江之流向。并指出,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常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市境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这一解释固有其道理,但却脱离了清远得名的历史人文背景,因而尚不足以令人信服。
一说缘于花。自1988年建市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清远”就是“清香溢远”。据传古代清远盛产一种香花,香飘千里,故云。这个解释,蕴意非常美好,但惜于无史料佐证。或言清远之得名,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语句“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历史记载,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时任广东提刑周敦颐,曾到清远境内一游,于连州巾峰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此说貌似有理,但问题出在“清远”作为一个地名,早在周氏到此一游的500年前俨然存在。由此看来,说“清远”取名于“香远益清”于逻辑常识上不通。但若说周氏形容莲花“香远益清”之辞与“清远”这一地名有关,倒是言之成理。毕竟周氏在创作《爱莲说》(写于1071年)之前途经清远,且清远之地理气候均适宜莲花之生长。
一说缘于政。去年市邮政局发行了清远史志明信片,其中第一期在介绍清远市及清城区、清新县的由来时,提出“清远”原意应为“清明广远”。“清”,意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表达一种良好意愿;“远”,是指清远地域广大,远离统治中心(时南梁都城在建康,今南京),表示政区的所在位置。这一解释,将地名学原理与清远郡建置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考量,可信度当属最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与“清远”同类型的地名,有安远(江西)、定远(安徽)、宁远(湖南)、靖远(甘肃)、镇远(贵州)、抚远(黑龙江)等县。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几个地名首字“安”、“定”、“宁”、“靖”、“镇”、“抚”与清远的“清”字义基本接近,意思都是“安定”、“清平”,表达的是人的主观意愿;而尾字“远”,则表示地理位置上的偏远。从地名学原理上讲,这乃是一种典型的“人的意愿”加“地理方位”组合。从历史背景来看,定远(置于524年)、安远(置于544年)都是梁武帝年间所置。其时官场秩序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企盼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那么,新设置的郡县,冠以“清”、“定”、“安”之名,当是自然而然之事。不久前,市委书记葛长伟在市委党校县(处)正职领导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清远就是要清正廉明,才能走得更远。”这乃是清远得名与政治相关的最有说服力的现代阐释。
一说缘于教。史书记载,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位期间,曾先后四次出家当和尚。位于清远市郊的岭南佛教名刹飞来寺,就建于其时,梁武帝曾为之亲赐匾额“至德”。因此,一些人主张“清远”之“清”,不仅有清明、清平之意,而且有清静、清修之旨。何况清远郡下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5县中,“浮护”本身就是一个佛教名词。因而,清远作为一个地名,实在难以排除其佛教上的因素。也有人主张清远之名缘于道。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诗句。清远峡所在的地理位置是清远山(今峡山)。清远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十九福地。据考,清远山之名出自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那么,从历史顺序来看,合理的解释当是清远山缘于清远县(隋朝废郡改县),而不是相反。
综上所述,依笔者之见,四说均可作为一种城市人文资源,展开精彩的现代解读。若言缘于水,清远无愧于“北江明珠”;若言缘于花,“清香溢远”乃是名副其实;若言缘于政,清远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正需要一种明确的方向,正所谓“清正廉明,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清,行得远”;若言缘于教,“福地清远”可直通清远城市的新定位———“生态宜居名城”。

(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