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城市"里对青岛风景的定义:没有老青岛,只有旧青岛。
这句话印象很深刻,这次踏上青岛的土地,才发现,如此贴切。青岛不像西安有那么厚重的历史,不像南京有曾经辉煌的痕迹,不像上海有浮华的光晕,不像北京有一派正气的传统。青岛很简单,从头到尾,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这座城市只不过是不再那么光亮,微微泛着黄色的水印,旧的很有味道。
每次自己一个人旅行,都像长征两万五。沿着滨海栈道从头走到尾,没有阳光,只有海风将微凉的海水推到脚边。应看过中国的所有海,这里不是最清澈的,不是最美的,但海的味道是最让我舒心的。浓烈的咸味,刺激的我觉得这片海很真实,很坦诚。步行的好处就是能够看到经常被忽略的风景,在鲁迅公园旁边,发现了一条小路,走进去是一片居民区,很惊讶地发现,竟然是"城市"的选景。很真实反映着小岛居民的生活,蜿蜒着还带着上下坡的小路,粉色的墙面,墙上伸出的蔷薇,错落的小洋楼,拎着由袋子装着的生啤酒的大爷,坐在门口洗菜的阿姨,背着书包一起上学的小朋友,还有透过楼的缝隙隐约闪动的海面。这里就像青岛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个有着山路地形,有着各种欧式建筑,有着最好喝的啤酒,有着令热羡慕的海域,有着安逸简单生活的地方独特之处的体现。
走到奥帆场地的时候,脚已经被磨得破了很多地方,仍然坚持着,走到灯塔下面。这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灯塔。对于灯塔的情结最初源于寂地的一本书,还有一部小小的漫画,因为灯塔的光亮,引导鲸鱼回到海里。后来花水木中,toma站在灯塔上落寞的背影和那白色的背景,让我很希望可以也身在那幅画面里。其实,灯塔近看远不如远远的眺望来的有美感,其实,只有北海道那个矗立于绿茵中的灯塔才会有画面感,其实,灯塔没有那么大,不过,还是很喜欢。
整个海岸线到处是拍婚纱的情侣,真心怀疑他们是团购然后一起来的,也太多了一点儿。路过第二海水浴场,被一群群婚纱搞得有点郁闷的时候,看到一对走路都有些颤颤巍巍的老人,搀扶着,走到海边的桥上看着大海,爷爷一直念念叨叨,奶奶不耐烦地听着,但两人从没松开搀扶着的手,也没停下前进的脚步。和"I. Love New York"里我最喜欢的最后一个故事场景一模一样。突然就心情大好,比起穿着根本不洁白的婚纱希望留下虚无的记忆,能一起走到白发苍苍才能算幸福。邪恶的认为那些在岩石上,海滩上,艰难摆出各种造型的人根本不快乐,瞬间我就快乐了。果然单身的人不好惹啊哈。
"城市"的一篇文章曾经专门写过青岛海面上的绿藻,每到海水温暖就会成片成片的出现。去清理这些绿藻对青岛市民来说就像是吃饭一样。这次竟然就真的看到了。那么多的绿藻漂浮在栈桥附近的海域上,成群的年轻人专注地清理着这些影响美观的破坏者。那个场景很可爱,己的文章里有句话说,你可以选择不去清理,但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会有额外的收获。
走到石老人海滩差不多就是尽头了,坐公车从市里面的路回去。高楼大厦,各种银行,威武的市政大楼,和海边的风景对比强烈,商业化,那个城市没有呢,至少这里保留了该被珍惜的,这就够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