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溪—文昌阁

家乡区县: 湖南省新化县

     洋溪文昌阁,位于新化县城西南15公里洋溪镇洋溪河畔,与新化五中毗邻,为巨石、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阁有三层八角,角上嵌石舫、风铃,阁顶为颜色瓷宝鼎。门框有石刻,浮雕双龙取宝,雕工细腻,左右嵌碑文四块。阁后原有大成殿,置关帝、文帝塑像,阁上有颉师塑祖像,杞魁星司文衔;右室为岳忠祠,尚存空室。  

    明嘉靖年间,太仆寺注卿邹廷望解袍归里,在阁南创办三乡学社,邑中北子莫不咸集。乾隆丙午年(1787年),当地士绅在此山石之上建阁,会文讲学,而榜其名曰回澜公所;至光绪戍子年,才增设三层楼阁,改回澜公所为回澜阁。1981年12月,由新化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保护它。

      洋溪文昌阁原名回澜阁,位于古梅城西南三十里的洋溪镇洋溪河龙潭湾。道光《新化县志》载:“洋溪文昌宫,治南三十里,邹洁廷等公建。”同治《新化县志》载:“洋溪有月光水,出九溪山,西注苍溪,有回龙山,有回澜阁,即文昌阁,在龙潭湾,乾隆戊申年建,道光戊戌年复修。” 至今完好,现为新化五中校园一部分。1981年12月,由新化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18日,耗资60万元,由省文物局主持,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整修。

  明代以来,洋溪地区显达辈出,成为邑中名区。明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邹大学中举,倡办私塾义学,大开读书应试之风。后太仆寺少卿邹廷望力斗奸相严嵩,辞官归里,于宅南创办三乡社学,“邑中子弟咸从之游,自此人才辈出,登贤书者络绎不绝”。清朝乾隆壬午年(1762),邑庠生邹世溢、陈律言、袁载常三人,参加乡试后返里,驻舟湘邑,登岸游览,见有一课会,返乡后即与地方贤达商议,决心创办一个文昌课社,“乐而从者62人”,首任主事是邹杰(字冠英,号万子,清乾隆戊子举人,后任宿松知县),课社岁时,会文讲学,轮流课士,学子咸受鼓舞,但课无定所,易于闲疏,众人皆欲谋一固定场所。乾隆甲辰年(1784),地方贤达邹世沂(字洁廷,号龙泉)、彭西川、邹景奎等邀集同仁,捐集资材,准备创办书院。见龙潭湾山清水秀,古木参天,环境幽静。背后是绵延起伏的红岭与龙回山;正面远处首望山,其下为文笔峰;左面苍溪山、桐凤山,右面禾枪岭、猫儿石。南山古寨,千仞悬绝。洋溪河自首望山,出乱石间,蜿蜒而来,山石侧卧水中,势如蛟龙,水石相荡,回旋成潭,为一奇特胜景,且为当时通境之要区,位置适中,便建阁而榜其名曰“回澜公所”。邹世沂“虽时年七十有三,力已衰迈”,仍“一切竹木砖瓦,不惜亲劳”。历时三载,于乾隆丙午(1786)年秋告成。建阁高三丈许,可以登高远望。刻文昌帝君像于阁颠,以主宰斯文,故俗称“文昌阁”,是为崇文昌帝君昌明文化之意。阁下遍置坐号,一仿考棚规式,内竖正堂,四扇三间,茶厨厕圈俱备。正堂内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圣像,故此堂又称大成殿。学子每日进院,先到大成殿拜孔子,然后入室受课。从此,文昌课社有了固定之所。

回澜阁历经百余年,因风吹雨袭,栋楹梁桷圮坏,于道光戊戍年(1838)重建。至光绪戊子(1888)年,太学生邹思古、甘肃后补同知曾季常、云南中甸同知邹德淹、选用训导邹陆希等看到书院如此形状,为求一劳永逸,相与倡议,捐资重建,更为砖制,一洗朴陋,焕然改观,即今存古阁状貌,共费“三千六百余金,始议捐修,百众踊跃,然富连阡陌粟红贯朽不足一钱者”也不乏其人。重建筑后占地250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并改“回澜公所”为“回澜阁”。后栋二层四扇。前栋正中为阁楼,增为三层,有八角,角上嵌石舫、系风铃,阁上祀文昌君、关圣二帝君及苍颉诸先师,寓以崇忠烈之精神。阁底层前后有石拱门,前门上方石刻“回澜”二字,两边阴雕门联:“日月光华瞻圣教,山川灵淑蔚人文”、“好集同侪陈俎豆,相期多士际风云”。后门通天井,后门石柱刻有双龙抢宝,栩栩如生,上首镂刻“圣域”二字,笔力雄浑,还有诸多如“腾飞”和“青云得路”等石刻。惜于“文化大革命”中有部分毁坏。后堂正中为大成殿,供孔圣人神位。院内墙上刊砌石刻碑文,记述太仆寺少卿邹廷望解袍归里,创办三乡社学,会文讲学及该阁创修、复修始末,捐修名录、田业等项情况,内容仍清晰可见。

  遥望古阁,但见雄浑古朴,巍然稳立;登阁而望,则见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远观南山古寨、桐凤山、苍溪山等诸峰参差起伏,近观洋溪全镇,市井繁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夜阑人静,凭栏久坐,芳风时拂,凉月溶溶,流水潺潺,自是心旷神怡。

珍珍(2014-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