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映出咸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的汉字

家乡区县: 咸阳市乾县

咸阳的大街小巷的饮食行业的招牌匾额上,有一个怪异的汉字,这个字现代汉语字典中没有此字。读音是biang,第四声;变(bian 4声)——昂(ang 4声)念的快快的。是陕西的特色小吃裤带面。
在《康熙大字典》上可以查到这个字。这个字写法的民谣是:

一点飞上上天,
黄河两边弯;
八字大张口,
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长,东一长,
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个勾搭挂麻糖;
推了车车回咸阳。

《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历史上的渭河流域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沃野千里,被人们誉为“天府之国”。那时的渭河支流充沛,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充满着诗意情怀。秦时人们就“引渭灌都”,咸阳古渡几千年更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那时渭水虽不清澈但却十分干净,人们直接从河里取水,稍做沉淀后用于和面饮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叫做“渭水biang biang”的面食。据说用渭河水做成的面条既薄又韧,既宽且长,美味可口,而且易于消化,耐劳耐饥,老少皆宜。这种用渭河水做成的面条生不变硬,熟不粘连,久放也不变质走味。

这个字的来源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无法确定,但从民谣可以看出,至少来源于秦代,而秦代以咸阳作为国都距今已经2360年了。一个笔划繁多,写起来不简单的字,折射出秦人的憨厚与智慧,反映出咸阳这座千年帝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
一个奇特怪异的汉字,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种老少皆宜的面食,吃出了无法割舍的文化。
一段传唱不衰的民谣,唱出了文化底蕴的深厚。
一条千年流淌的渭河,构成了无法割舍的历史。

小飞(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