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编剧,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第一人。广东潮阳人,1889年生于广东潮阳(现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村),1935年7月16日卒于上海。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1889年生于上海。中国早期著名电影、戏剧艺术家。郑正秋从小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14岁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由于受当时进步运动影响,从事戏剧活动,曾在《民言报》任剧评主笔,自办《图书剧报》、《民权画报》。电影在清末传入我国。1913年由张石川与美商合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聘请他编写《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此后,他自组了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新剧活动。
郑正秋及其作品
郑正秋及其作品(16张)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把由他编写的《难夫难妻》搬上银幕。这是第一部中国故事片。1922年,与张石川共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兼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又编导了50多部影片。1934年,他编导的《姊妹花》轰动一时,社会影响很大,他还写了电影剧本《战地小同胞》、《碎琴楼》等。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辛亥革命之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的创作,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他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摧残。这之后他曾一度离开电影创作,进行了不少文明戏的创作和演出。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郑正秋有丰富的生活和舞台创作经历,他比较熟悉当时的生活,了解观众的喜好,善于虚构故事、烘托情节。因为他的作品比较能够抓住观众,特别是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成为当时不少创作人员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