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祁剧面临的尴尬是一个普遍现象。全省目前的地方戏剧有19种,但是很多剧种已经没有了专业演出团体,大多数的剧种只剩下一个表演团体,形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团”现象,比如昆剧、巴陵戏、荆河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苗歌剧、话剧等等。还有一些地方大戏剧种和地方小戏剧种,专业表演团体日益减少。
2008年,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湖南省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只有祁剧占据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省的地盘。 祁剧《杨家将》[1]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
[2]祁剧的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粤、赣、闽、滇、黔诸省。在演出过程中,祁剧与桂剧、粤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3]。
祁剧起源于祁阳,但是风云流转的几百年间,祁剧却传遍了半个中国。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祁剧不仅在本省红火,而且纷纷向邻近地区和省份蔓延流传,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带兵打仗,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把祁剧带领着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间有“祁阳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剧盛极一时。郭沫若看过祁剧演出后曾经说过:“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