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东南少陵原畔,北距西安约十五公里。东有兴教寺,西有牛头寺,北靠少陵原,南临樊川。登上华严寺遗址,不禁使人感慨万千,沧海桑田,变化似是一瞬间,居高临下,举目遥望:终南山景,峰峦叠翠;樊川田园,风光如画。唐岑参诗云:“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锡丈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由此可见华严寺在昔时之大之盛之优美。
华严寺,据《长安志》、《咸宁县志》载:建于唐太宗贞观中(六二一年——六四O年),是中国华严宗的发源地,一祖杜顺大宏华严之门。到清乾隆年间时,不幸少陵原边土方发生大崩塌,殿宇窑洞全毁,仅存两座砖塔。一九三零年朱子桥与康寄遥等重修两塔,建殿三间,并在初祖、四祖塔下小堂内分别石刻两祖道影。
据明赵崡游城南,“华严寺曾有五塔,只留二,尚有俨尊者塔额”。俨尊者当是二祖智俨。所谓五塔或是法界五位祖师塔,当日都在寺内,除了初祖、四祖塔外,应有二祖智俨禅师、三祖贤首国师、五祖宗密禅师三塔。寺内原有“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后移于西安碑林内保存,极为珍贵。
解放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华严寺遗址宣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存的两塔得以保护。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加之十年动乱中放松管理,两塔都有一些倾斜,特别是清凉国师塔,前临绝崖,接近倾倒。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国家拨款十余万元重修清凉国师塔(迁移原址后东南约十米)。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依《华严经》立宗。相传《华严经》首译于东晋义熙年间,由佛陀跋罗译出六十卷本。但在这以前,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已先后译出《华严经》的有关部分。六十卷本《华严经》译出后,当时僧人讲述传布《华严经》的也不少,但没有华严宗。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法藏大师,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禅宗真正创始人慧能,因他参加新经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工作,武则天曾赐号“贤首”国师,所以华严宗又称“贤首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