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四垂,星斗张明之际,城市总是伴随着骑楼下清脆的木屐声,渐渐消失于深曲的巷中,结束了一天的繁嚣。而第二天东方微明,晓雾渐散时,又往往是骑楼下的木屐声,一声一声,唤醒了沉睡的城市。
骑楼,英文叫building overhang,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成为岭南地区最常见的城市民居形式之一,广泛分布于广州、佛山、汕头、潮州、中山、东莞、江门等大中城市。建筑物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可以遮阳挡雨,走廊上方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行人走廊之上,故称为“骑楼”。
对于路人来说,骑楼就像一轴长长的水墨风情画。走不尽长廊,看不尽的风景。人们在骑楼底摆张小桌子,摇着葵扇,悠闲地品茗聊天;孩子们在骑楼下专心做功课,不管外面风吹雨打;小男孩坐在一只大木盆里冲凉,一双小手不停地往人行道上舀水;小女孩在跳橡皮筋;卖糖果烟酒的小店开在骑楼下,店主与顾客都是左邻右里的街坊,大家互相认识,对各自的家庭生活、需求习惯都很了解,顾客几乎不用开口,店家也知道他想买什么,找赎之间,聊几句家常,倍觉亲切;卖“飞机榄”的小贩挎着装满甘草榄的玻璃箱,晃晃悠悠地走过,高亢的唢呐声破空而起;住楼上的人从窗口探头出来,叫住了小贩,把钱扔下来,一包包“有辣有唔辣”的飞机榄,便从小贩手中准确地飞进二楼的窗口;黄昏时分,一家老少围坐在骑楼底吃饭;有人在生煤炉,有人在逗相思鸟,有人躺在竹椅上看晚报……家庭生活的许多温馨片断,都在骑楼下一一展现,如此鲜活。
对曾经在骑楼街生活过的人来说, 这是一幅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熟悉画面。哪怕后来他们迁居到天涯海角,再也回不到童年的骑楼,但到老到死,也不会忘怀。没住过骑楼的人也许会问,家家户户门外那一片骑楼底的空间,究竟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为什么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经过,但这家人也可以在这里从事某些家庭活动?住惯骑楼的居民也许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笑而不答,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合乎情理。而这正是骑楼文化最让人感觉温暖的地方。
骑楼,在城市的集体记忆中,自成一段天然的风韵,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