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清末,广州内城还没有一条比较平坦顺畅的马路。1884年至1889年间,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他接受了建业堂等商户的建议,下令拆掉南城墙,修筑长堤马路。对新马路的建设,张之洞提出了一个“铺廊”的概念,即在临街修筑两米宽、可以遮阳挡雨的行栈长廊,以利商民交易。这是广州近代骑楼的最初蓝图。可惜,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时间甚短,他离任后,长堤马路也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仅成堤坝,断续难行,而“铺廊”计划,也因人亡政息,不得不束之高阁,令人扼腕。
张之洞的“铺廊”灵感,究竟从何而来,今天已难以考证了。1880年代的广州与1900年代的台湾,均未出现华侨归国的热潮,也未见有大量侨汇的涌入,而近代骑楼的雏形,已隐然可见,这对所谓骑楼是英国殖民地首创,由华侨引入国内的说法,亦是一种质疑。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广州成立军政府,旋即颁布《广东省城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取缔”一词,源自日文,意为“管理”),其中有云:“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这是“骑楼”一词,首次见诸官方文献,标志着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制为规范的城市改造运动,由此展开。这是中国步入现代法制国家的一个示范性事件。
当时号称华南最繁华商业城市的广州,城里的街巷,狭窄而混乱,由于治安恶劣,所有内街的街口都筑起街闸,入夜关闸,行人断绝。民国新政府为了塑造一个现代文明都市的形象,要求广州市民拆掉街闸,市民最初的反应,是激烈的反弹,但最后都接受了这一改变。此举看似无关宏旨,却有着深远的用意,它为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扫平了现实上与心理上的路障。
然而,更大的路障依然横亘在人们面前,那就是古人花了一两千年修筑起来的城墙。以前构筑城墙,是为了防御外敌,在弓箭时代,倚为金汤,但现代的外敌,火炮射程,即使隔着城墙,也能把城内夷为平地。城池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何况,广州的城墙,年久失修,复经鸦片战争的炮火摧残,早就多处倒塌,只剩下城基,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妨碍。
1918年10月,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在育贤坊禺山关帝庙办公。政府从军队中抽调大批官兵,组成工兵队,扛着锄头、铁锤、铁钎,开赴拆城墙、筑马路的工地。政府对未来的城市马路和建筑作了全面规划,颁布《临时取缔建筑章程》和《建筑骑楼简章》。
为了充分运用城市空间,应付广州夏季酷热多雨的天气,当时在新筑马路的两旁,大都建起了两三层高的骑楼式楼房。这种骑楼与传统的干栏建筑,已有了明显的分别,它们多属砖木混合结构,楼下既可住人,也可做商铺,商住混合;在建筑风格上,也引入了大量的西方建筑元素,显得更加典雅、美观。政府对骑楼的楼层高度、人行走廊的宽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甚至成立了“建筑审美委员会”,专门对涉及市容美感的建筑物设计方案进行审定。
撇开骑楼源自哪里的争论,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建筑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制定骑楼建筑政策和法规的城市。
民国初年的时局,风雨飘摇,但市政建设还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当满城工地的滚滚灰土,终于尘埃落定之时,市民们惊喜地发现,斗折蛇行的街巷,变成了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马路;低矮简陋、杂乱无章的民房变成了一幢幢精美整齐的骑楼,沿着马路两侧,排列成行,让人眼前一亮。
当年有一首童谣在坊间传唱:“一德路,二沙头,三元里,四牌楼,五仙观,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九曲巷,十甫路。”以数字排列广州的地名,一德路占了“一”字的便宜,排在“天字第一号”。而在广州骑楼街的历史上,一德路也是“第一号”的,因为它出现最早,资格最老。
一德路原是明、清外城的南城墙,1920年拆城筑路。以前圣心大教堂(俗称石室)一带叫卖麻街,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已是十行九铺、民物殷阜的街市了。广州人习惯把商品集散地称作“栏口”,俗称“九八行”。由于广州的货运主要靠水路,栏口也大多设在珠江边。最大的果栏、菜栏、咸鱼栏集中在一德路南侧,广州人一说“去三栏”,就知道是去一德路。后来海味、干果食杂的批发市场,也都集中在一德路。
一德路变身为骑楼街后,“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自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了。一些以栏商为主要顾客的茶楼,也应运而生。每天凌晨,码头上灯火明灭,人影幢幢,到处都在装货、卸货,骑楼下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箩筐,货如山积;嘈杂的点数声,百口喧呼,此呼彼应。交易过程,热闹紧凑。等到天亮了,栏口生意也结束了,商人们、卖手们便相约到一德路的源源楼、沧海楼、一德楼,开个茶位,茶靓水滚,一盅两件,摸摸焗盅盖,斟斟生意经。
要说服广州人接受一样新事物,似乎不是要他们相信这事物如何古老,而是要他们相信这事物如何新奇。对于广州人来说,骑楼虽然是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但似乎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情调,十分契合,因此马上得到人们的认同与喜爱。
人们接受骑楼的初衷,倒不仅因为它们美观,更不是为了斗富炫奇,而是因为它们实用,既可遮阳挡雨,又可充分利用空间。拓宽马路令他们损失的了一些地方,于是地面的损失空中补回来。在广州坊间,曾经流行过这么一句顺口溜:“骑楼骑你头,翻风落雨永无忧。”广东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往往就是这么现实。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随着一德路、永汉路(今北京路)、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泰康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马路的开辟,广州建起的骑楼,加起来长达40公里,遍布广州老城区,成为民居的主流样式之一,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广州,脑海里立即就浮现出长长的骑楼街影像。这就是一个地区的象征符号,一种文化的烙印了。因此,人们把广州称为“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绝对是实至名归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