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想念——龙川黎咀和围马灯戏

家乡区县: 河源市龙川县

小时候在家那边读书,逢年过节总会有马灯戏的来我们学校或在村里的一个小场子里舞狮和表演马灯戏...那马灯戏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回味,更多的,是震撼和神往...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看过马灯戏,现在渐渐的也没有人继承这一戏种了,想想,总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那么,马灯戏到底是什么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

马灯舞俗称打马灯(打纸马),又叫马灯戏,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节目,从制作到演出形式均有它独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所到之处皆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上网还可以找到相关视频,听着那熟悉的声音,觉得虽然没有现在那些流行音乐那么动听,但是很是让人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马灯舞,其吉祥火红的色彩搭配、优美古典的曲调、风趣活泼的舞姿、幽默诙谐的歌词,总会引起村民们哄堂大笑,而后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马灯舞由净、末、生、旦、丑五大行档角色组成,主要运用轮车、纸马、花灯、浪伞、花扇等道具,利用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

据相关资料记载,马灯调曲谱(四季调),原始流行中原地带。后来随着南越王赵佗在龙川建县及北方战乱因素,中原居民大部分迁至南方,不少外人便涌入龙川地方安居乐业。马灯调及打纸马也在此时从中原悄悄传到龙川。

马灯舞分拜马、打四季、客家情歌三部份。拜马是礼节性表演,俗称打四围,就是上场后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表演一次,让四面八方的观众都能一堵骑马士和幌手的高超技艺和马灯小姐(也叫花旦,是全场最漂亮的主角)、梅香女的沉鱼落雁之容。打四季是中原传入的。客家情歌也是客家小调,分别有拆字山歌、五更鸡仔等。

经过几代老艺人的努力,他们将三个部份形成一体,北调南(客)化,形成北韵南(客)味交融,成为龙川马灯舞独特风格。

马灯戏一般在入冬后开始排练,需要排练一个月的时间才熟练。可在夜间演出,也可日夜表演。表演形式分别有打四围、游花园、叹五更、送郎参军等。一场马灯戏演下来,几乎都由马灯小姐主唱。

马灯小姐唱的是特有的马灯调(类似四季歌),可以从年头唱到年尾,也可反映各个月份的丰收情况,或农家大小事情,或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全年风调雨顺。 制作舞马灯戏道具繁多。

据介绍,纸马是根据马的外型用篾及铁线编织制成。马身中间留下一个空圈,圈周边系上带子,从马颈至马身用白纸一层层裱糊成一匹“白马”。再用精致的白色兔毛一根根粘贴在马身上,使“假马”看似“真马”,达到以假论真的境界。

马头则与前者分开制作。要制作一个好的马头,首先用铁丝与细竹根据真实马头定头型(此为内壳);其次再根据头型利用上乘的纸张精心画好马脸部的各个器官(此为外壳);最后将糊好的外壳装进内壳,便成了马头。

马尾用苧麻扎好梳顺直,马身两边用浅黄色方块布挂着垂至接近地面,看似马鞍。在挂布上面各画一条穿长靴的人腿,看似模样象骑马的姿态。“幌”是用来护送小姐出场的道具。

“幌”一般用黄布围成一尺多长的圆筒,其底边要剪成丝线,要准备好状如古装戏帝王出巡时“黄罗伞”的两条彩带。“幌”柄用细竹做成,“轮车”用来让花旦出场坐的,也用竹篾编成,用色纸糊好,看似今天的手双轮推车。

除此之外,要完成一套完美的马灯戏,还要准好锣鼓、乐器、各种精美的灯饰、花扇等。 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到破“四旧”和艺坛上批判“才子佳人”的风潮冲击,马灯戏慢慢消失在群众们的视野里。

现在,懂得舞马灯戏传统打法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个别老教师、老艺人才懂得这行。

为此,我深感惆怅与缅怀,我觉得如果马灯戏没有传承下去,自此消失在这个世界,会让客家文化少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遗憾,真的很怀念小时候和爷爷奶奶还有弟弟一起早早去看马灯戏的日子...虽然小时候听不懂,只是觉得听着爷爷也一起唱很有意思...

欲了解更多龙川文化,请关注:

秋哥哥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graylog

秋哥哥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ugegezoe

秋哥哥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2728620.html

秋哥哥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041197104/profile?topnav=1&wvr=6

朝启千膝归(2014-12-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