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前14~76年),东汉名将,字文渊,右扶风茂陵(兴平县东北)人。少有大志,做郡都邮,在押囚徒途中,开释罪犯,被流放北地(今甘肃庆阳)。遇赦免后,在北地从事养马放牧,得人传授,善相马,著有《铜马相法》。家积牛、马、羊千头,谷几万斛,尽散于民,仍只身放牧。 王莽年间,被举做新成大尹(汉中太守),王莽失败后他逃凉州,依附陇西隗嚣,任绥德将军。后又投奔四川公孙述,见其高傲,不能成其大事,愤然离去。赴洛阳,见刘秀豁达大度,有见识,便归附刘秀。屯田关中上林苑。隗嚣投公孙述后,他向刘秀出谋划策,分化瓦解隗部下。建武八年(32),刘秀率军西征隗嚣,马援随之。马向刘秀献策,消除疑虑,举兵伐隗,首战告捷。建武十一年(35),西羌作乱,汉光武帝命马援为陇西太守,西行平乱。马出兵临洮,击破先零羌,驱逐参狼羌,召回战乱中流亡河西的居民,在湟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光武帝赏赐牛羊数千,马援全部用作慰劳将士。建武十三年(37),西羌再乱,马援率兵征伐,羌兵闻风丧胆,连夜西逃,西方平定。公元40年,交趾(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中部一带)征侧、征贰二姐妹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因与交趾太守苏定有隙,起兵叛乱,接连攻陷岭外60余城,其势锐不可挡。光武帝大惊,封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兵南征。建武十八年(42)春,于浪泊一带与叛军激战,杀死几千人,逼其投降者万余。叛首征侧逃,马援穷追不舍。于建武十九年(43)正月,斩征侧,首级送往国都洛阳,马援被封为新息侯。后,其残兵再起,马援率部将二万,各个击破,叛军覆灭。马援在交趾郡县修治城郭,开凿灌溉渠道,推广铁器牛耕,发展农业生产,建议朝廷在此设封溪、望梅二县,以便治理,被皇帝批准。并修定中越边境条律,使之明确合理,互相约束。还在边界线建铜柱,以示界标。后人称其为伏波将军之“记功碑”。当地百姓还修建马公祠,以示纪念。 建武二十年(44),匈奴、乌桓在北方边境侵扰,马援自请命击之,说:“大丈夫应为国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建武二十四年(48),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以西)“五溪蛮”作乱,朝廷命武威将军刘尚前往平叛,不料全军覆没。马援又请命征讨,时马援62岁,光武帝念其年迈,不忍让其平乱。马援说:“我还能披甲上马!”便飞身上马顾盼自若,不减当年。皇帝笑说:“将军真是老当益壮呀!”于是率四万将士向南进发。对送行挚友杜愔说:“我老了,有生之年不长了,现还能行,再为国家出点力。只要能为国捐躯,死也瞑目。”这次出征,由于气候异常,环境恶劣,高温酷暑,加上年迈,于建武二十五年(76)六月,卒于湖南临乡,将士们按照马援的遗言,用他坐骑的马皮裹着他的尸体,泣泪运回京城。履行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