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河,亦名马峪河,为荆江河段分泄江流的主要河道之一,亦为“荆南四口”之首。松滋河自北而南流往湘鄂两省的松滋市、公安县和安乡县、澧县。
松滋河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干堤溃决形成的。当年洪水量级为千年一遇(枝城来量110000立方米/
秒),洪水高出当地堤顶约5米,在庞家湾、黄家铺等地溃决,史称“庚午之灾”。当年堵塞黄家铺,庞家湾因灾民尽皆逃离,无力堵复。因堵复不坚,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家铺复溃,荆江南岸四口向洞庭湖分流的格局自此形成。时人杨昌金等以 “民生困敝,堵两口无力,堵一口无益”为由,上吁官府留口待淤。当局为减轻洪水对江北的威胁,遂许。其后洪水泛滥达四五十年之久,生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江水纵横县境八十余里,随湖、港低洼四处漫溢,无定轨可循。厥后,民垸四起,江水自新口(今大口)而入。至十九世纪初,始有定轨,东、西两支至此形成。”(1983年版《松滋地名志》)
松滋河河床宽窄不一,干流进口处宽约650米,大口处两岸间距达1200米;西支进口处堤距宽约千米,新江口大桥处宽约650米,而谢家渡河床宽仅400米;东支进口处宽约600米,而沙道观大桥处仅为222米。
松滋河多年径流量为459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松滋江段来水平均径流量的10%,洪水期间,水面坡降约为万分之一,建国后最大流量为1981年的11030立方米/秒,每立方米洪水含砂量最大值为:西支13.4公斤,东支9.08公斤,年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约占入湖泥沙总量的四分之一。
松滋河自形成以来,每年汛期分泄长江洪水,削峰作用十分显著,洪水期间松滋河分流量约占荆江洪水流量的七分之一。荆江高水位时,松滋河每分流1000立方米/秒洪水,可使沙市水位降低约0.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如若不冲开松滋口分流,荆江大堤乃至江汉平原难免灭顶之灾。新中国成立之初,松滋河在荆江以南的四条分流河道中,分流长江洪水的能力仅次于藕池河。1959年调弦口封堵后,松滋河的分流量逐渐上升至首位。
自松滋河有水文记载以来,由于泥沙淤积,进口不断抬高,河流日渐萎缩,水位也随之抬高,分流泄洪能力逐渐衰减。分流能力的衰减尤以东支为甚。20世纪50年代初,东、西两支的分流分沙比基本为四六开,其后,东支分流分沙比逐年减小。主要原因是:“松滋河东、西支分汊口上游河段,近几十年来发生了明显变化。上世纪40年代后期,右岸边滩、江心洲不断发育,逼主泓左移,右岸陈家咀受顶冲,岸线崩坍后退,主泓迅速向右岸过渡,1952-1979年间,西支主泓相应右移了约200米,西支入口段与松滋河干流的衔接更为平顺,干流主泓顺直地进入西支。相反,东支背流加剧,成为侧面分流,降为支汊的地位”。(张应龙、张美德《松滋河东支(沙道观)分流分沙变化分析》)荆南三口分流量总体来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相对而言,松滋河分流量近几十年基本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松滋河纵坡为1‰,而荆江多年来平均水面比降一般是0.4‰~0.5‰;二是松滋河在境内受洞庭湖水位抬高的影响在一般水位时并不明显,只要不与澧水发生恶性遭遇,并不影响松滋口的进流;三是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对松滋河的影响极其微小;四是松滋河进口河段河岸稳定,河床卵石显露,年际冲淤变化极小,过流稳定。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